从古至今,牛郎织女这对国民CP的地位,从未改变。他们的爱情故事纯真美好又曲折动人,在不知不觉中为七夕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好些浪漫的佐料。所以,向往爱并心中有爱的中国人,总喜欢把他们的故事写进传统戏曲里,含蓄地表达心向往之的爱情。
北京曲剧,是唯一土生土长于北京的地方戏曲剧种。1952年,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作的北京曲剧《柳树井》公演,同年在老舍先生提议下,“北京曲剧”正式定名,首都北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地方戏。今年,一直以浓郁京味儿为剧种之根的北京曲剧迎来了命名七十周年。北京曲剧的七十年,是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亲切关怀的七十年;是剧种日渐成熟、特色鲜明的七十年;是为人民而歌、与时代同行的七十年;是北京曲剧人守正创新、薪火相传的七十年。
近期,一部由北京京剧院青年程派名家郭玮领衔主演、以程派艺术表演风格创编的现代京剧《石评梅》,可说是吊足了广大戏迷观众的胃口。多家国家级新闻传播媒介和新媒体都在争相报道有关此剧的创编排演情况和幕后花絮,助力播洒新风正气,传播国粹艺术。一部新编戏为何能引来如此广泛的关注和瞩目?缘于郭玮二十多年来对程派艺术的执着挚爱、在艺术道路上砥砺奋进的专业精神、过硬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她以俊美端庄的扮相、韵味醇厚的唱功、娴熟练达的表演,成功演绎了多个程派艺术的经典人物形象,深受大家的喜爱和推崇。
7月20日晚,北京京剧院组织的《“青春风采”青年京剧人才展演》的首场演出在国家大剧院火爆上演。该院优秀青年演员陈张霞担纲主演的赵(燕侠)派经典名剧《盘夫索夫》,令演出现场的戏迷观众大饱耳福,过足戏瘾。陈张霞以其俊美大气的扮相、婉转细腻的声腔、生动自然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喝彩声和掌声。《盘夫索夫》的成功演出,让观众充分领略到了陈张霞全面的艺术才华和难得的艺术天赋,更令戏迷观众欣喜的是,陈张霞无论在唱念还是在做表上,尤其是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已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多年的不懈追求和努力终于结出累累硕果。
在火热的七月,北方昆曲剧院名旦顾卫英为戏迷观众们奉上了一部久违的传统经典剧目《朱买臣休妻》。顾卫英运用崔氏独特的唱表技艺,以韵味悠扬的唱念和细腻传神的表演,全面彰显了此剧独有的艺术魅力,展示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采,为这部传承了几百年的经典艺术作品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成功塑造了一位“未犯三从和四德,只因难耐饥和寒”的古代悲剧的妇女形象,令戏迷观众大为赞叹。
戏,是江西抚州临川区的城市文化符号。这里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故乡,“临川四梦”传唱至今;这里演绎着国家级非遗抚州采茶戏等地方戏,一批批非遗传承人在坚守与创新中前行。
戏以曲兴,如何融会贯通各种音乐元素、如何兼顾演员多样化的润腔方法、如何融洽器乐与声乐之间的关系、如何满足观众与时俱进的审美,需要每一个戏曲音乐工作者努力探寻。
拜师的时候,张君秋大师在菜单上写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送给赵秀君,回忆起师父赠予的八字箴言,赵秀君觉得这看似简单的八个字,凝聚着前辈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智慧感悟,话虽简,理却深,行之难,“要真正实践起来,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去做,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7月15日,北京东城区在特色文化空间颜料会馆内举办“戏剧之城”建设发展促进体系解读会,发布了2022年戏剧之城重点项目,从特色展演到原创剧目,从剧场新空间到消费新业态,东城区正在构建戏剧演艺全产业生态链,打造一年四季不落幕的戏剧嘉年华。到2025年,“戏剧之城”计划打造与“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相媲美的世界级知名戏剧中心。
7月12日晚,北京人艺70周年院庆大戏《哗变》在首都剧场举行本轮最后一场演出;而当天上午,该剧重排导演、北京人艺院长任鸣的追思会在剧院一楼排练厅举行。6月19日,任鸣因病在京猝然离世,享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