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生门》:悲悯无用 鬼门关下看红尘

2016-12-26 16:32:0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生门》:悲悯无用 鬼门关下看红尘

生门》:悲悯无用 鬼门关下看红尘

◎梁坤

《生门》上映,陈为军火了。“火”这个词可能不太适用于独立纪录片导演,特别是陈为军。但《生门》的院线公映和口碑飙高,让我这样的纪录片爱好者希望用红火的美意为陈为军实现其作品的传播价值点赞。

今天说到陈为军的名字,我第一个想到的仍然是12年前的《好死不如赖活着》,拍摄这部记录河南农村一个艾滋病家庭生与死的片子,陈为军经历了多次被抓和“软禁”,把摄影机藏在化肥袋子里、把素材带藏在肥皂盒里,他都干过,才有了这部像钉子一样扎进人心底的纪录片,也让我看到了一位镜头像钉子般尖利的纪录片人。《好死不如赖活着》获得了包括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在内的多个国际奖项,是陈为军被业界广泛认知的开端。

此后,他陆续拍摄了《请为我投票》、《世界最大的中国餐馆》、《为什么贫穷》之《出路》、《朱智的长城》、《日出日落》等作品,题材各异,不变的是小切口、深切入。他最接近一举成名的机会可能是《请为我投票》,这部从武汉一所小学的班长选举中思考“民主”的作品入围2008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但不同于一些媒体纪录片的大鸣大放,十多年来关于陈为军及其作品的报道并不多,那些纪录片也未见在国内发行,有的甚至只能看到从美版而来的盗版。这个铺垫有点长,是因为在我看来,要真正进入一位独立纪录片导演的作品,先知其人,也从中窥见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生存环境,是不可省却的重要步骤。

《生门》上映,排片惨淡是意料之中的,商业规则下中国纪录电影的院线之路还有很多需要抗争,但不得不说,《生门》赢在口碑。这部纪录片为什么抓人?故事是第一位的。相信“选题在你一公里范围内”的陈为军在他生活的城市武汉,把镜头对准中南医院妇产科,记录了男神和四位高危产妇的故事。男神是中南医院妇产科主任李家福,55岁的他每星期主刀高危手术3至5台,最多的时候一天做大大小小近20台手术,称自己“每月32号休息”。四位高危产妇则面临各自的险境:夏锦菊手术时大出血,两次心脏停搏;危重症产妇陈小凤怀着双胞胎,需要5万元医疗费救命,而她丈夫却只借到5000元;来自农村的曾宪春为了要儿子怀上第三胎,却因为子宫穿透,自己和新生儿都命悬一线;在很多家庭为了保住孩子拼尽全力的时候,李双双夫妇却想要拿掉腹中的孩子,因为优生科医生怀疑孩子可能不健全。这些产妇和家庭要如何解决各自的问题,妇产科主任男神又是怎样与她们共闯鬼门关?兹事体大,每一个都是要命的故事。夏锦菊大出血时,保命还是冒险保留子宫?陈小凤凑不齐医疗费,接下来保大人还是保孩子?与之前的故事形成强烈反差,李双双的孩子从一出生就不被父母接纳,因为他们担心孩子不健全,人财两空,为了避免这种担心和风险,他们希望这个孩子不存在。就像陈为军在导演手记里讲到的,“我们希望从这样一部记录生命诞生的前后的电影中,让人们看到生命既如此之轻,生命又如此之重”。

陈为军在中南医院跟拍了两年,素材量达500个小时,形成80多个故事,最后从拿到拍摄对象授权的40个完整故事中选取了这4个故事。猎奇有没有?我认为一定有。虽说医疗题材的纪录片不少见,但《生门》大量产科手术室的真实影像,包括婴儿从母体脱出的过程,这个尺度在国内公映的纪录片中是难得一见的,更何况镜头还见证了高危产妇夏锦菊在手术室两次心脏停搏的生死时刻,面对生命取舍,医护人员的倾其所能和家属无助的泪水,有很多画面震撼人心。但这个猎奇不是窥私欲的,而是客观的,具有普适价值的,它让我们凝视生命本身。这时,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不再是物种繁衍历史的沧海一粟,而是每一位母亲锥心的痛与爱、每一个“我”在人间冒险飘飘摇摇的启程。

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但纪录片没有绝对的真实。声音和影像都是语言,是服从于创作者的编码。我看到陈为军的努力,尽量去保持一部纪录片的客观与真实。《好死不如赖活着》当中有这样的画面,病重的雷妹躺在院子里,几只苍蝇停在她脸上,有人质疑这个画面的使用,责怪陈为军拍摄这样不人道的画面而不是帮助她拂去苍蝇。《生门》上映后也有类似情况,当陈小凤的丈夫因为凑不齐医疗费,陷入保大人还是保孩子的两难境地,陈为军记录了他的眼泪,也记录了他的哥哥为了筹款在家乡奔走,最后不得不借了高利贷。为什么不去资助他们,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于医院来说,规则不是总与道德合拍;对于纪录片作者来说,去干预拍摄对象恰恰有悖于真实的原则,让记录失去客观。这是纪录片不能丢失的力量,因为只有具备真实的力量,它的传播才有可能唤起更多的关注,为需要的人争取到帮助。而且,陈为军的镜头从来不是悲天悯人的,也从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他的镜头永远和拍摄对象平起平坐。所以他能记录生死,鬼门关下,哪里顾得上悲悯,唯一要义就是拼命活着。

陈为军的真实还在于他的画面不凸显技巧性,而更加追求有效。人们对银幕画面的苛求鞭策着技术的进步,新的技术又唤起人们对更高水准画面的遐想。色彩、画幅、分辨率、3D、帧速率等等,试图无限接近人眼的视觉效果。这时候,《生门》用分辨率不一的画面呈现在银幕上,有的清晰,有的带点模糊,是不是找死?我想这是陈为军的自信。纪实拍摄时,拍摄对象和事件走向的不确定性需要手持拍摄的灵活,再加上医院拥挤的环境,不会有太多在三脚架上气定神闲的稳定画面,但有点摇晃的画面及时捕捉到了宝贵细节,哪怕是一个因为为难而停顿的表情,都可能会是后期剪辑时的至宝。不太流畅的运动轨迹、一个虚焦的采访就更不在话下,因为传达的信息重要而有效,一定好过那些构图工整、焦点准确却内容空泛的影像。

与粗放的技术指标相对,片中交织着很多闪光的细节,例如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夏锦菊转入重症监护后,父亲抚摸着女儿的头,说“爸爸陪着你”;陈小凤的丈夫为拿不出医疗费落泪,又很快拭去泪水,拧把毛巾为妻子擦身,这是他眼下为保住3条人命所能做的;李主任在办公室为植物浇水,而其中两棵已经是枯萎的样子,大概因为他实在太忙,也或许是因为他总能妙手回春;夏锦菊康复出院,李主任说,“这辈子我忘不了你,你也忘不了我”,医患之间过命的交情,贵重却无需多言。创作者将故事还原成他看到的样子,情真切,至于是非轻重,观影者自己掂量就好。

47岁的陈为军将《生门》看作“一个高度浓缩了的滚滚红尘”。包罗世间繁芜,镜头却从未沾染灰尘,拍出来的片子干净、纯粹。就像他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百花齐放,只取一滴露水给你,那上面正映着大千世界。

新浪官方微博:@北青文艺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北青艺评

邮箱:bqwypl@ynet.com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
关键词:生门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