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虽然也有4000余年的建城史,但新中国成立后,它更多的是作为东北重工业基地而为人熟知。《人世间》中的镜头跟随主人公,将长影旧址博物馆、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长春地质宫博物馆等地标串联起来。电视剧通过将故事和人物置于实际场景中,使得观众在观看剧集的同时,也将情绪投射到故事的发生地,从而为钢筋水泥组成的城市赋予了情感色彩。
影视作品制作方通过深挖不同城市的特色资源,可以打造出一个具备跨媒介叙事的故事链,实现古城文化、工业文化与内容创意的结合。例如,网络视听平台,可以借助自身多元的媒体形式,打造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系列城市IP,通过剧集、漫画、综艺、纪录片、动画电影等全方位业务联动方式,多角度展现城市文化风貌,诠释古城古镇、现代都市的魅力,用丰富多彩的文化去吸引世人的目光。
把情融入景,把史刻入景,把文化载入景
人是文艺作品的核心,好的影视作品无不通过聚焦人的情感,引发观众共情。从实践中看,讲述人物的生平故事,关注人性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生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彰显人的主体性,拉近风景与观众的距离,是近年来爆款影视作品成功的不二法门。
比如,《人世间》聚焦亲情和家庭责任,《风起洛阳》《八角亭谜雾》讲述在悬疑案件中追求真相、维护正义的使命担当,《一代洪商》展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英雄气概,《对手》让人看到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极致挣扎的人性……影视作品让观众与剧情产生情感共鸣,观众爱屋及乌,他们的注意力很自然地会从剧中故事外溢到故事的发生地、影视剧的拍摄地等,相关城市很自然地被刻写进观众的脑海。
观众观看影视作品,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剧中城市的文化魅力,往往不由自主地将自身的情感与远方的山水和人相连。剧作火了后,作品的拍摄取景地立刻会成为“网红打卡地”。一些地方会顺势而为,借机发展文旅产业,打造城市品牌,让更多人了解该城市、爱上该城市。近年来,影视作品与城市品牌相融合的长尾效应越来越明显,而这一切都是在围绕“人”做工作。可是,还是有不少地方在利用影视作品打造城市品牌上不得其法。有的只关注作品能够植入多少反映当地城建水平的镜头,有的把重点放在对城市现状的宣传上而对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挖掘不够,还有的希望借助剧中台词多说城市的“好话”而不管观众能否听得进去。所有这些都忽视了“人”。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背后是内容和文化的双向奔赴。用影视作品讲述城市故事,不仅需要在形式上适合大众口味,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观众的审美需求,更要在作品的价值内核上下功夫,从“对人的关怀”出发,在对城市风光的书写中、对百姓故事的记录中表达民族性情的真善美。
无论是通过影视剧宣传传统文化,还是通过影视作品呈现城市面貌,影视IP都如新鲜的血液,能够给城市品牌塑造带来新的生命力。要想通过影视作品讲好城市故事,就要把情融入景,把史刻入景,把文化载入景,让内容和文化实现双向奔赴。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