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隐入尘烟》图片来自网络
近年来,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努力关注寻常百姓的生存状态,记录人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悲欢离合。如暑期上映的《隐入尘烟》《人生大事》等多部现实题材电影,以真实可感、质朴细腻的笔触,聚焦普通生命个体,让观众收获心灵启迪。
朴素主题的深刻表达
历史是由人民集体书写的,但是作为“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中的个体往往很难被写入历史。影视艺术的重要使命就是展现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众口喧哗、车水马龙背后,冷静观察、深切体悟那些平凡生命个体的悲欢离合。他们或许永远不会站在聚光灯下,或许终其一生从未迎来高光时刻,但是他们丰沛的情感世界应该被尊重和铭记,他们朴素的生活理想应该被护佑和歌颂。这是历史赋予影像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现影视艺术百花齐放的时代需要。
近年来,一些现实题材电影在故事主题的阐释方面异常出彩,释放出静水流深、润物无声的审美能量,让观众收获难以忘怀的感动。《隐入尘烟》的主题是土地、生存与爱情。在偏远西北的小村落,有两个隐入尘烟的小人物,他们相依为命、相互取暖,成为彼此生命中唯一的港湾。他们早出晚归、夫唱妇随,坚守着人与土地最原始的亲密关系;他们相视一笑和偷看对方的眼神,足以阐释世上所有洗尽铅华的爱情。影片用静默、含蓄、内敛的基调,向“沉默的大多数”的生存与爱情致敬。《人生大事》的主题是生死与亲情。影片的主人公莫三妹有个女性的名字,却是一位男殡葬师。在一次殡葬工作中,他遇到逝者的外孙女小文。于是,小文成了莫三妹重拾自我、原谅世界的一束光。影片用莫三妹与小文、莫三妹与父亲这两组人物关系致敬人间亲情,用父亲离世时照彻黑暗夜空的绚烂烟火解释生命的意义。许多现实题材电影探讨的都是最朴素的人生主题,如《第一次的离别》的主题是成长与离别,通过小主人公艾萨在成长过程中与哥哥、妈妈以及小伙伴凯丽的3次离别,影片试图告诉观众:人的一生由一次次的离别组成,人们在离别中逐渐成长,认识自我,找寻着人生方向。
说到洗脑的作品,我想李白的《静夜思》一定排得上榜。因为这毕竟是每个人最开始就会背诵的几首诗之一。那究竟为什么这些作品,能这么轻松地就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呢?
开创元代新画风的赵孟頫、绘制出世界名作《神奈川冲浪里》的浮世绘艺术家葛饰北斋、“印象派领导者”莫奈、雕塑大师罗丹……如果你对这些名字耳熟能详,那么你可曾听说过管道升、葛饰应为、贝尔特·莫里索、卡米耶·克洛岱尔?
2019年10月27日对于中国、对于北京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的对外开放,对于外国人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24小时过境免办边检手续政策 。这标志着我国走向国际化又迈向了重要的一步。大兴机场的整体设计美轮美奂,整体的外形是一只凤凰的图案。正是象征着咱们中华民族在经历苦难之后,再次浴火重生。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施孤等,人们在这一天祀亡魂、放河灯、焚纸锭,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一起,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
一尊名为“后羿射日”的雕像近来引起争议。网友发现,雕像中人物卷头发、宽眼距、大鼻头,更像欧洲人,手持的也是英格兰长弓,且呈裸体,与其说是“后羿射日”,不如说是“大卫射日”。有网友调侃说,后羿学会赶时髦,知道烫发了,是留学时学的?
1948年,在解放战争正朝有利于人民的一方发展时,国民政府开始了所谓的“币制改革”,推出了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货币——“金圆券”。
一百年来,中国动画在探索中沉浮起落,砥砺前行:既有模仿和照搬的蹒跚学步,也有大师辈出的黄金年代,既步入过原创乏力、代工生产的低谷,也有厚积薄发,涅槃复苏的新生。而中国动画始终不变的,是深深植根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赤诚之心。
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中,春夏和秋冬两两相继,春和秋的节点变化相对明显。春夏季,阳气由初生至盛;至秋冬,阴气渐强。春发秋收,一扬一敛。物候继替,很多习俗也相互对应。
胡同内,杂草间,正阳桥疏渠记碑伫立其中。正阳桥疏渠记碑是北京中轴线上一处重要的文物,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碑文记载了天桥南疏渠之事。石碑虽不起眼,却是北京中轴线历史变迁的实物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