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来,中国社会高速发展,14亿人的追梦奋斗,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国产纪录片也在光阴流转中,留下了无数值得记忆的瞬间。
落寞有时,精彩常在。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的出现预示着中国纪录片走出低谷。自此,佳作不断涌现,文化定位更加明确,产业模式逐渐清晰。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体环境,国产纪录片在反映重大题材的同时努力捕捉日常生活细节,抓住年轻受众,在先进技术助力和融媒传播发展中,网络视听平台与传统电视台产生合力,网生纪录片已然形成蓬勃之姿。十年来,中国纪录片在类型和内容上不断跨越,最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线。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把握中国速度、中国力度与中国温度,将镜头对准了万户千家。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纪录片《人民的小康》
纪录片《可爱的中国》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倾听民族复兴的铿锵足音
每逢国家民族的重大时间节点,纪录片作为“国家相册”,总能汇聚中国人心中最难忘的集体记忆。一系列重大历史、重大革命、重大现实题材纪录片作为观众理解历史、关照未来的重要窗口,始终贴近国家发展前沿。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必由之路》等纪录片聚焦中国社会的变迁故事。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可爱的中国》《色彩新中国》等纪录片刻画了70年来普通中国人生活的点点滴滴。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涌现了《留法岁月》《党的女儿》《铭记来时路》《敢教日月换新天》《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一些精品力作推陈出新,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展示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同心战“疫”》《金银潭实拍80天》《生命缘·来自武汉的报道》《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及2021年《一级响应》等抗疫题材纪录片,讲述了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坚韧顽强,传递了人间大爱。《摆脱贫困》《闽宁纪事》《大国小康》《崛起:中国扶贫》《一亿人的脱贫故事》《人民的小康》等纪录片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记录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纪录片在塑造国家形象、传递中国声音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通过富有真情的故事讲述,赢得了良好口碑,加强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了全球影响力。
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近年来,不少国产纪录片对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进行关注。这些纪录片蕴含人文关怀,采用平民视角,予平淡的生活以乐趣、给琐碎的故事以真情,用温暖的生活细节感染人、用接地气的日常打动人。《最后的女乡村邮递员》《自然守望者——两难抉择》《为了那片不舍的土地》等作品发掘了宏大时代背景下平凡个体的力量,《中国人的活法》带领观众深入普通人的生命一隅。《在影像里重逢》以历史影像作为切入点,与观众共同寻访普通百姓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浓缩中国人的奋斗征程。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底蕴。十年来,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从浩如烟海的文化产品中脱颖而出,不断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现了文物修复人员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如果国宝会说话》《“字”从遇见你》等作品通过时尚活泼的视听语言,将历史故事讲得让年轻人喜爱;《中国》《美术里的中国》等纪录片以高超的视听手段,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史诗。
纪录片创作者曾经围绕“为了谁”的问题进行了很多思考和探索,并逐渐生成了“人民纪录”的美学观念。十年来,以人民开创美好时代的广阔图景和生动实践作为主场景,纪录片真实讲述了人民为美好生活奋斗、探索、奉献的故事。
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进入21世纪,国产纪录片的产业化实践不断丰富,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国家对纪录片的大力支持下,纪录片频道专业化建设成为发展重点。2011年,全国第一个纪录片频道——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之后北京纪实频道、上海纪实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接连上星播出。
2015年,纪录片国际合作得到进一步推动。中国五洲传播中心与美国探索频道合拍的纪录片《神奇的中国》、中国五洲传播中心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合拍的纪录片《鸟瞰中国》相继播出。今年1月30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深入实施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推优扶持项目,支持优秀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纪录片中外合作从此又迈上新台阶。
2015年,大型网络自制户外纪实节目《侣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此,纪录片跨平台创作、跨媒介创作及传播、跨类型叙事不断出现。《客从何处来》以“纪录片+真人秀”的模式,带领观众开启寻根之旅。《500元的幸福》《守护解放西》在内容和拍摄手段等方面对传统纪录片进行了大胆突破。
在媒体融合的态势下,中国纪录片不断创新样态,扩大市场规模,从过去的高冷艺术形态发展为大众文化产品,在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助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那些灿烂的脸庞、普通的生活日常、如画的绿水青山均是生动中国的最美注脚,更是这十年间纪录片的高光时刻。未来,国产纪录片将秉持历史哲思、文化表达、审美创造,以恢弘的气度、壮丽的诗篇,讲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