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电音的配乐,搭配主演们在深宅大院那狭窄幽深的胡同中‘暴走’的画面,太霸气、太上头!”春节档票房冠军、张艺谋执导电影《满江红》配乐登上微博热搜。有年轻观众留言“因为电影配乐喜欢上了豫剧”,也有人逐帧分析配乐与画面的契合点,还有很多观众沉浸于BGM无法自拔,在抖音模仿片中人急促的走路方式……从网友的反馈中,不难发现传统戏曲与电音的“混搭”,激荡出了“带感”的火花。
都说音乐是电影的灵魂,一部成功的电影离不开“声”入人心的音乐,《满江红》配乐何以如此“带感”,又为何会选用豫剧?导演张艺谋曾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因为岳家军大部分是河南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豫剧。给《满江红》配乐的著名歌手韩红是首次担任电影配乐作曲,她邀请了河南洛阳豫剧院首席板胡琴师李洪超和洛阳知名乐队斑马森林联袂制作。据主创介绍,片中有很多演员疾行的片段推动了剧情进展,豫剧的风格是谐谑、絮叨的,夹杂着生动的、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满江红》中一众“凡人”英雄,多是来自市井但心中坚持大义的小人物,使用豫剧是与片中人物的状态相匹配的。
电影里节奏激烈、声音高亢的豫剧唱段,由河南戏曲名家、中原第一“女丑”张晓英演唱。张晓英出生于梨园世家,擅长豫剧、曲剧、越调、小品等,从黑头成功转型为彩旦,现属于河南省曲剧团演员。《包公辞朝》《包龙图坐监》《探阴山》《打銮驾》《五世请缨》《穆桂英挂帅》《铡美案》……热爱戏曲的网友统计了《满江红》电影配乐中出现的豫剧经典唱段的出处。相比传统唱腔,片中的豫剧演唱去掉了原有的拖腔,节奏感更强、更铿锵有力,随着人物心情变化多端,烘托了紧张肃杀的氛围。随着《满江红》电影配乐的火爆出圈,也刷新了豫剧在年轻人群中的认知。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初一,一封2730字的奏疏经通政司到达御前,嘉靖皇帝阅后大怒。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论治安疏》,作者是海瑞。疏中指责嘉靖一意玄修、侈兴土木、不视朝、名爵滥、薄于父子、戮辱臣下等问题,最后一句“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更是直接封神。
在古代,花朝节曾盛极一时,与元宵节、中秋节齐名,合称“月半节”,是当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花朝节的产生是源于对“花神”崇拜,与我国古老的农耕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会在花朝节期间祭祀花神、赏春游园、祈求风调雨顺。最早“花朝”一词并没有节日之意,而是与“月夕”并举,形成“花朝月夕”,是良辰美景的意思。
春分之后,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意味着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春天正式到来。相较于寒冷肃杀、万物闭藏的冬季,春天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往往更青睐春天,很多重要的事,都安排在春天里。
最近,有关黑芝麻生发的广告又撩拨了一些人的心弦。实际上,老一辈早已口口相传着同样的信息:“多吃点黑芝麻,生发!”于是乎,什么黑芝麻丸、黑芝麻糊,尽情地吃吧。
故宫怪画《蜂虎》是清朝乾隆年间画家华嵒所创作的一幅画作。这幅画的主题是一只头像马蜂的老虎,形象十分奇特,给人一种非常震撼的视觉效果。
古人管扎耳洞叫“穿耳”。穿耳戴耳饰的习俗起源甚早,早在夏代乃至更早之前的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戴耳饰了。起初,男女都扎耳洞。周代往后,穿耳的人大都是女子。
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又到一年踏青春游时。古代的文人雅士或骑行、或徒步,畅游青山绿水,亲近大自然。唐代诗人韦庄有诗曰:“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古代名著,里面描写的各种兵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赵云的青冈剑,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吕布的方天戟等。但在真实的三国中,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兵器真的存在吗?
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通过字典或是词典查一查它的拼音,我们就知道该怎么读了。那么古代没有汉语拼音,遇到不认识的字有什么方法呢?
唐人柳诞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身为负责大都市洛阳治安的官员,竟然会因为穿衣问题而招来一顿毒打。成书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的《通典》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在唐高宗年间的某一天夜里,负责城市治安的洛阳尉柳诞上街巡逻,这本是职责所在,没想到柳诞却被自己的部属拦住去路。唐代宵禁制度严格,无论城市多繁华,黄昏之后皆会陷入一片死寂,街上只有巡逻的衙役。这帮衙役将柳诞当成了违反宵禁的街溜子,抓住后二话不说,直接暴力执法,将柳诞一顿痛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