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淮剧《武训先生》载誉中国戏剧节,戏曲“再乡土化”引关注
剧组主创亮相中国戏剧节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上,由上海淮剧团创排演出的都市新淮剧《武训先生》作为参演剧目,于闭幕当日在福州市海峡文化艺术中心上演,这是上海参演的唯一一部戏曲作品。
由于是淮剧表演艺术家梁伟平和知名剧作家罗怀臻继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后的再度携手,梁伟平更是凭借此剧获评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武训先生》由此成为今年中国戏剧节上最受关注和期待的作品之一,演出开始前一票难求,不少业内同行甚至为该剧改签车票多留一天。
演出过程中,现场观众和舞台上的剧情始终共悲喜,不时为剧中人物的命运发出唏嘘、笑声和掌声。当剧终武训一身乞讨办成的义学堂终于建成,很多观众热泪盈眶发出欢呼,谢幕时含着眼泪走出现场。
该剧编剧罗怀臻表示,梁伟平作为淮剧的代表性艺术家和领军人物,《武训先生》是为他度身定做的,但这部剧同时也是对“都市新淮剧2.0”时代的转型探索。
“《武训先生》的美学回归,是乡土的回归。从乡土化到去乡土化,到再乡土化,这条路我们探索了几十年。 在当下,各个地域文化如何坚持自己的风貌,这是中国地方戏需要共同面对的话题,也是一个剧团对这个话题做出的回应。”
而在中国戏剧节上演出,《武训先生》的这种探索,再度引发了很多专业的戏剧从业者的思索。
梁伟平演后为观众签名
从“去乡土化”到“再乡土化”,寻找中国文化保存方式
1993年,上海淮剧团的《金龙与蜉蝣》横空出世,以戏曲的当代化震动了中国剧坛,也由此开启了“都市新淮剧”长达20多年的探索之路。此后,《西楚霸王》再度推出,上海淮剧团以“都市新淮剧”的理念提出和实践开辟了一条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独特路径。
《武训先生》是剧作家罗怀臻和表演艺术家梁伟平的第三次合作,也是上海淮剧团“都市新淮剧”三部曲的完成。这部剧几乎沿用了20多年前的原班人马,同时也是几位创作者多年后艺术积累的再度集中爆发。
“淮剧这个剧种起源于农村,成长于大都市,百十年来一直和上海的文化同行,也一直在民间和都市之间努力寻找平衡,始终在寻找当下感。”
罗怀臻说,随着时代的变化,戏曲也要在文化上做出相应的回应。“26年前做《金龙与蜉蝣》的时候,上海这样的城市刚刚进入都市化、国际化,我们刚看到镜框式的舞台被打破,中国传统的道德评价、政治评价正逐渐被人文评价、审美评价所取代,所以那时候对舞台艺术是一种解构、颠覆以及强烈的扩张,带着某种反思和启蒙色彩。”
《武训先生》剧照
翻开《世界历史》的第一课,会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这世间的原始文明,往往诞生于河流两岸。比如两河平原上产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比如长江黄河孕育出的古老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