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部女性电影:让你正视“爱与和平”的女性影响力
“赫本时代大展”,以11大构思奇特的互动体验场景,2000平米美术馆打造成的奇幻造梦空间,让每一个观众进入剧场,跨越时空,置身于赫本时代。
而当观众们穿行在连环彩绘般的影像空间之间,在宛转的巡回探索中,渐渐接近的,却将是“赫本时代”更深邃的核心:“理想主义的梦境,虚构的文艺盛世,女性精神的美好。”
然而,若是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奥黛丽赫本所经历和代表的好莱坞电影时代,开始于二战,延续至二十世纪末。在这个时期,与电影的幻象世界对立的,是现实社会炮弹横飞的战争,男权霸行的侵略抢夺,是战争之后,人们历经沧桑,寻求创伤的治愈,以及对重建一个和平新世界的愿望和努力。
在如此冷酷的现实环境中,所酝酿而出的女性电影,其实承载了创作者对女性精神的渴求和追寻,因为女性精神意味着“爱与和平”,“真善美”,“知性文明”,这些都是一个理想世界的诞生所必需的元素。她们曾经被压抑,被忽视,而现在,需要通过艺术的方式来重启光明,将之发扬光大。
我们精心挑选了从二战到二十世纪末的10部经典的女性主题电影,这些影片分别从10个角度诠释了创作者对女性内涵的觉察与诠释,让被忽视的女性特征,以电影故事的形式重新回到我们的眼前,得以真正被看见,被理解,被重视。
所有这些对女性意义的探索,都是为了引发我们的思索,建立正确的观念,把女性当成平等的人,让女性精神发扬光大。
正如歌德所说:永恒之女性,引领人类上升。
《末路狂花》
女性主义的美学反抗与绽放
两个被家庭琐碎和卑微生活束缚的女性,一场追求真实人性解放的旅途,一次彻底改变命运走向的选择,一路与男权社会背道而驰,一段追寻正义的决然探索。这就是《末路狂花》。
影片展现了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如何在遭遇男性的霸权侵犯时,不再选择忍耐,不再懦弱的屈服,而是顽强的释放出本性中的反抗力量,反抗不公不义,反抗恶势力的过程。那种反抗的力量,正出自她们的天性,是一种女性美学的全然释放。
如果美是一种正义,那么执行美的过程,就是一场战争。
电影中,两位主人公相互支持,无论是心灵的慰藉,还是行动默契的配合。在被误解,被追踪的逆境中,以不屈不挠的姿态全力反抗,迎来了生命中飞跃而起的奇迹。
最后那一刻的飞翔,她们逾越了社会固有的偏见,法律的不健全,冲向一个令人憧憬的能实现男女平等的美好未来。
《钢琴课》
女性情感本能,无需理解,只需感受。
影片中的哑女因生活窘迫,不得不嫁给势利且不通人情的丈夫。机缘巧合,她遇到了一位听见她内心诉求的邻居,帮她赎回钢琴。两人在一堂又一堂钢琴课上,通过情感的流动,一次又一次无言却深刻的心灵沟通,一回又一回的情愫暗流,渐渐萌生了爱情。
《钢琴课》其实是一场情感教育。它告诉你如何爱一个女人,揭晓女性的密码在何处。不是甜言蜜语,不是物质堆砌,而是通过灵魂之间的相通,一种超越世俗状态的,只能在精神层面流动的契合状态。那是诗意的,不可言说,却真诚无比的状态。言语会说谎,但是只有忠于情感的发声,才是真切的,无法遮掩。喜悦就是喜悦,悲伤就是悲伤。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
而一位丈夫爱妻子的正确方式,就是懂得倾听她内心的抒情,感受她微妙的情绪。
有时候,理解并不是必须的,语言甚至也不重要。善待女性,更需要懂得和尊重她们本能的情感波动,因为那里面存在着她们依赖的纯粹自我。倾听和感受,是对待女性深度沟通的开始。
《乱世佳人》
内战时代的女性成长史:爱得温柔,活得坚强。
《乱世佳人》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佐治亚州的庄园小姐郝思嘉的人生经历,在爱情中,她一直爱着得不到的男人,活在幻象之中。但是为了维护家园的存活和兴盛,她展现了自己坚强勇敢的另一面。故事通过对郝思嘉的塑造,为我们留住了一个将在历史中不朽的女性形象:她有着对爱情的执着,还有着作为生命最崇高的坚强本能。
这场改变美国的战争,也改变了郝思嘉的人格。
在这之前,她是一个追求爱情,任性不谙世事的姑娘。但是在战争爆发之后,她发觉原先受到万千宠爱的自己一下子被抛到了一个完全残酷的世界之中。当郝思嘉在面对苍天发出呼告决不屈服于命运的时候,我们为她的成长而感动,为她的坚强而动容。面对境遇,她没有气馁,没有退缩,没有懦弱地接受一切,而是爆发出与命运搏斗的战斗力,坚决地反抗并毅然决然向前迈进。天真无知的郝思嘉,以破茧而出的姿态,变得成熟。
这部影片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动荡时代中女性的品质,温柔又坚不可摧,以巨大的包容力承载变化。向我们显示出,女性,并不意味着局限性。
她完全可以延伸出更多的可能,享受命运的美好,也能承受它带来的严酷和挑战。
《贝隆夫人》
了不起的善良,缔造女性史诗
贝隆夫人的一生充满争议,但也堪称传奇。然而要成为传奇,必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电影《贝隆夫人》以音乐剧的形式叙述了艾薇塔短暂却不朽的一生,就像一颗美丽的流星,她照亮一个国家民众的心灵,让他们看见希望。她也曾陪伴和支持一位了不起的男人,和他一起成就伟大。
艾薇塔的出身卑微,本来是一颗不起眼的尘埃,一开始的人生轨迹也都依附男性。
从舞女到女演员,从漂泊到笃定,经历和自身的努力把她打磨的越来越圆熟,一步又一步,
凭借出色的社交才能,她成为了阿根廷上流社会的名人。
即使如此,华丽的外表之下,她依然有一颗美丽纯朴的本心,就是要为穷苦人着想。这也是她之所以能和贝隆一拍即合的原因。对她来说,和贝隆在一起,并不是为了成为权贵,而是善良心灵的驱使,崇高而纯粹的情感,令她选择和贝隆站在一起,站在同一个立场上,为阿根廷人民的利益效力。
这种善良美好驱使她奔走在民众之间,为贝隆的民主理念摇旗呐喊。这种善良美好驱使她,辗转在各个国家之间做宣讲,为阿根廷的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美丽和才能。
贝隆夫人的一生,揉杂了卑微与伟大,悲惨与荣耀,淳朴与权力,用善良之心和女性特有的恒久之力,共同交织出宏伟的奇迹乐章。
《男孩,别哭》
放下性别偏见,爱每一个别人。
这不是纯粹的同性恋故事,而是阐述一个特殊性别个体的人生。
没有男性器官的男孩,究竟该如何归类。
世俗的判定他是女性,但是在爱他的女孩眼里,他就是一个和正常男孩没有差异的人,是女孩喜欢的人。影片中的Brandon一出场完全是男孩形象,短发,束胸后穿宽松的T恤夹克,在裤裆里塞上卷成一团的袜子。他满怀希望地走进一家溜冰场,对一个漂亮的女孩紧张地做着自我介绍。他们分别的时候接了吻,女孩转身,男孩感受到生命中美好的时刻。
不难看出,Brandon除了身体是不明显的女性,在意识思想取向上,都是男孩。对于这种类型的人,社会该如何合理对待他呢?直到现在,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如果遇到爱,他就是幸运的,他可以体会和正常人无异的生活。但如果遇到无知和偏见,他就是不幸的,因为他会遭到偏见的伤害。
只有在爱的世界里,我们才会平等的善待和我们不同的人,不蔑视他们的缺陷和异常,接纳他们的特别。
《简爱》
知性女性的内在美配得上爱吗?
简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知识女性的经典形象。没有美貌与财富,外在毫不起眼。但内在却坚强,沉着,充满智慧。
不仅如此,她的爱情观念也不是像世俗那般局限,没有男尊女卑,没有阶级高低。普通出身的她和身份尊贵的罗切斯特相互爱慕。直到这份感情出现了欺骗,简爱选择离开。因为她监守着女性骨子里想要的平等和尊严。
对她来说,爱情不是两个人简单的你侬我侬,而是一种深入灵魂深处的对等,相通,是精神世界的平等共鸣,是相互欣赏与尊重的和谐。
所以,在罗切斯特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家庭教师而自卑,相反,她觉得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没有尊严。也正是这种纯洁高尚脱俗的观念,震撼了罗切斯特,并把她看作自己的知已。
女性可以凭借内在的丰富,获得理想中平等而纯粹的爱情吗,简爱给出了真挚的答案:
你以为我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吗?你难道认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瘦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真心吗?我的心灵和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和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本可以让你为我着迷到离不开我,好像现在我离不开你一样。我不是在用血肉之躯和你说话,而是在用我的灵魂和你的灵魂对话,就仿佛我们一起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该如此。
但愿世间所有知性女子,都能如简爱这般独立、坚强,能和自己的罗切斯特先生相遇、相爱、相知、相守。
《罗丹的情人》
女性,被压迫在男性掌控之下的第二性
我宁愿用“卡蜜尔,克劳黛”这样一个由法文直译而来的名称称呼她,尽管她有个更为人熟知的称呼——罗丹的情人。这位才华卓著的女雕塑家用尽一生的心血甚至生命的代价,所求不过就是走出罗丹压服在她头顶的阴影。然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用“罗丹的情人”来称呼她,无疑是对她极大的不公正。她的才华没有得到认可,她的爱情也没有得到归宿。卡蜜儿的人生是附属在男性名誉之下,永无天日可见。
卡蜜儿把自己的身心完全投入到了和罗丹在一起的创作时光,她是他最得力的学生,助手,爱人,缪斯。她的青春,才华,爱情注入了罗丹艺术生涯里最丰产的时期。
然而在世人眼里无论她的作品如何优秀,人们还是漠视她的才华,漠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资格。连罗丹也难以容忍曾依附他的情人,要竭尽全力闯出一条自我之路。
这大概就是男权时代女性的宿命。一旦不想按男人的意志而活,离开了男性,任何才华和生命力,都将变得黯然,不被社会大众接受。
《妈妈咪呀》
我的父亲是谁,who care?
年轻的姑娘要结婚了,但还不知道亲身父亲是谁,于是在婚礼前夕她向三个最有可能的男士发出了邀请,然后故事就这么展开了。
妈妈年轻时候的三位恋人来了,纷纷回忆往事,其中,有一个DAD和妈妈再续前缘。虽然整部电影是一个充满歌舞的欢闹剧,但却蕴涵着一个惊人的问题,女人的人生里,没有父亲,没有男人,真的要紧吗?也许,男人的爱情,男人给予女人的婚姻,从来不该是一种束缚,它们只会让女人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力量。就像愉快的音乐歌曲不断的锁饶着大家,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女性富有情感,拥有唤醒自我,追求自由和快乐的能力,即使没有男人,也一样充满热爱生活的欲望,保持自身的活力,这才是她们能永远保持美丽的最佳方法。
《廊桥遗梦》
爱情只有四天,或者这只是幻梦。
爱情和婚姻真的难以共存吗?
弗朗西丝卡,一个平凡朴实的农妇,却在现实的缝隙之间,经历了一场浪漫如通天廊桥的诗意爱情。这究竟是从压抑中重生的本性渴望,还是一个如期而至的境遇?是真是假,也许并不重要,但婚姻中的女性对爱的渴求呼之欲出,需要我们重视和追问。
影片的这场爱情期限只有四天,他们在四天之内,初识,同行,寻找,交谈,交心。很快,这场完美的春梦倏忽而过,弗朗西丝卡必须面对现实做出抉择。是跟着爱情走,颠覆平庸的现实, 还是完成相夫教子的人生程序,继续留守现实,把爱情作为一种永久的怀念。爱情和婚姻,真的难以共存么。也许,婚姻一直在强调女人作为妻子母亲的角色,而忽视了女人温柔灵魂中对爱的本性要求。在一场美好长久的婚姻里,男人有责任终其一生保护和焕发女人温柔敏感的恋爱之心,而不是仅仅把她们作为人生道具。
人生从一念之间坠落下来,掉在地上,更多的时候总是反面朝上。弗朗西丝卡还没来得及选择,就被现实的顽固拉进了一如既往无可反抗的轨道。她没有冲出来,走出去。爱情愕然而止,只有在记忆中,在廊桥的漫长绵延中喃喃不绝。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女性精神病症:为爱执迷痴狂
(编导:弗朗索瓦·特吕弗)
为了一个薄情寡义的男人,不惜远渡重洋与他共结连理,不惜贬低自身价值向他哀求,不惜相信以假乱真的睡眠术只为挽回他的心,她不惜代价的付出,换回的却是穷途末路后的丧失理智,自我癫狂,爱恨交织带给她的不是幸福而是伤害,这就是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她陷入了一相情愿的单恋,没有回应,但还是不顾一切的执迷,几乎病态的毫无尊严的乞求爱,换来的只会是一场永远也好不起来的病。阿黛尔为爱而恨,为恨而占有。她从来没有成全他人的想法与意识,她从头到尾都独自沉溺于爱情自私的泥沼中,无法自拔,直到最后的淹没也无怨无悔,徒留内心的怨恨与遗憾。
爱变成了摧毁她的毒。阿黛尔的故事,对我们来说,毫无浪漫可言,相反,却成为提醒我们要避免的教训。这个教训告诫我们,不要像她一样,为爱迷失和坠落。这不值得,也并非爱的本义。
每个女性都要记住,爱原本是赐予自己的美好享受,千万小心,不要让她变成自我折磨的孽障。
(图片来源王小慧艺术)
以《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和《爱玛》这“三驾马车”闻名于世的简·奥斯汀,其作品早已通过了时间的检验。然而,最近一版由奥特姆·代·怀尔德指导的《爱玛》,则是一部渗透着迷人现代精神的年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