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未见完成的圣彼得大教堂
由于主持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师安东尼奥·桑加罗(Antonio da Sangallo)不幸于1546年去世, 教皇保罗三世(Pope Paul III)委任米开朗基罗负责接下来的建造工作。然而,教皇一厢情愿地将这件重大工程交付于米开朗基罗,却完全没有考虑到后者作为艺术家和雕塑家对建筑的经验其实是有限的。米开朗基罗面临的艰巨挑战来源于如何在教堂十字翼相交处打造一个巨大的圆顶。他通过图纸和3D模型不断测试自己的构想,然而由于复杂而巨大的工程量,米开朗基罗生前并没有看到整个施工的完成。
米开朗基罗手稿,© Teylers Museum, Haarlem
宁愿烧毁手稿,也不想被人窥探
米开朗基罗疑心很重,即使对身边人也始终有着极强的防护意识。据当时的艺术家传记作者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记述,米开朗基罗烧毁了他的大量手稿,因为这样才不会被人知晓他创作过程的纠结和艰辛。当他于1564年2月18日去世时,人们只在他罗马的家中找到了五份人物手稿和五张建筑草图,它们被锁在一个被蜡封的桃木箱子里。人们在其佛罗伦萨的家中找到了更多的手稿,但是这仅仅是米开朗基罗平生创作的沧海一粟。如果按照米开朗基罗在他工作过程中每天只画一张小稿来推测,那么他也应该完成了两万八千张创作,而目前人们发现的只有600幅。
男人体背部及左臂研究,1523–1524,米开朗基罗,© Teylers Museum, Haarlem
面临全球疫情,在驻足观看这些传世之作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生命、信仰等问题的契机。无论是《创世纪》还是《最后的审判》,或是历史中的《诺亚方舟》等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人类生死往复,终极命题却始终未曾改变。米开朗基罗《创世纪》中的第四幅《创造亚当》给人们带来生的希望,当人类与天神凝望,指尖相会便是力量与希望。最后附上这张局部图,愿大家早日走出疫情阴霾,也格外献给受疫情折磨的文艺复兴发源地意大利,愿众生心怀悲悯,人间有爱,共渡难关。愿世界,安好。
米开朗基罗《创世纪》局部
(图片来源于艺术中国及网络)
这场设立于广州罗浮宫家居艺术中心的艺术展览,将近百件艺术展品自然地陈列在卖场的公共空间,甚至很多作品就在户外展出,没有设置任何参观门槛,你可以与展出作品亲密接触。
天文学家如何看待梵高的《星夜》?爵士钢琴家怎样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爵士乐》?雕塑家会如何看一幅画?这些问题在新开放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开放后,与BBC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