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白书是一种书写方法非常特殊的字体,可以理解成“草篆”。相传汉末的文坛领袖大牛蔡邕受了修鸿都门的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启发而创造的。
蔡邕用一种特殊的毛笔写出的字燥润相宜,丝丝露白,像缺少墨水的枯笔写成的模样,别有一番风韵,故称飞白书。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
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卷尾有诗云:
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
须知书画本来同。
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的题跋
画石头的笔法像似书法的飞白体,画树木的笔法像似书法的大篆。画写意竹特别是竹叶需要通晓“永字八法”。若要理解、领悟这一点,就必须知道书法与绘画本来是同源,至今使用的笔法也基本上是相同的。不懂书法是画不好国画的。
飞白书出现以后,一度非常流行,风靡一时。当年,汉魏宫殿题字,往往字大径丈,书写时毛笔要含墨较少、下笔较轻,故曾广泛采用这种飞白书。
飞白书曾在书法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但并未取得篆隶楷草等书体的同等地位,一些皇帝把它当作一种消遣的游戏。“飞白”自宋以后,渐渐式徽。
不少人认为"飞白书"更像是美术字,而并非是书法作品。
因为飞白书要求“丝丝露白”,若每笔都这样,不免过于枯涩和单调。清朝对王铎、傅山、徐文长那种墨气淋漓的书法比较推崇。必然会排斥飞白书。
魏晋以后的书法家很少写飞白书体,只是在书法中借鉴了它的飞白笔法。比如陆机的《平复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还有怀素的《自叙帖》都运用了大量的飞白,墨色由湿而枯,由实而虚,呈现明显的节奏感。
明代的徐渭、近代的齐白石和林散之都非常擅长”飞白“,放收自如、 虚实相生。在笔法的力度把控方面,飞白是笔法“疾涩”的表现。
以下是林散之的草书:
林散之的长项是墨色变化--万岁枯藤!整幅作品中很多飞白,记得学草书时,老师提到他笔下更多的是「干裂秋风」,纸上「润含春雨」还不够,不过这是他的风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追求。
热播IP大剧《庆余年》自开播以来便好评如潮,应广大粉丝的强烈要求终于加更啦!每周一至周三晚八点,华为视频·腾讯视频专区陪你一起追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