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吴山明先生忽然去世,万分悲痛。一个月前,我在杭州医院看望吴先生时,他身体很弱,已经卧床不起。但是他走得如此匆忙,真是出人意料。吴先生的去世是中国美术界不可弥补的损失,令多少尊敬他人品的学生和朋友感到惋惜、遗憾。吴先生去世,使中国美术界失去了一颗巨星。他是一位极具个性的美术大家,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授业解惑的老师。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无论在浙江美院教学一生,还是在他的老家不断提携后进,他的去世都是对在人物画发展过程中受他启发、教育、影响的后学不可弥补的损失。
吴山明先生是我的忘年交,我尊重他高尚的人品,学习他高超的艺术,借鉴他极具个性的、不可代替的画风。吴山明先生出生在中国文人画传统深厚的江南,从小受到良好的民风民俗和新中国现代教育。他在创作、研究、教学都有多方面的贡献,尤其是他的水墨人物画,“宿墨”技法自成一家。历史上有极个别突出才能的奇才化腐朽为神奇,将宿墨技法发展成为独特的、不可代替的、有特殊效果的,以及弥补中国画技法空白的一种高超的、难掌握的技巧。吴山明先生把宿墨用在现实人物水墨画的表现技法中,从材料、技法、用笔、用墨等方面探索表现现代人物,这是他对美术史的一大贡献。这些成就需要一意孤行、独特的眼光、千锤百炼的功夫,不断地理性的总结和天才的感悟。他的宿墨法实践影响深远,为中国水墨人物画增添了一道风景。他不但在水墨、宣纸、人物画的创造方面不断探索,而且探索了多种材料,如近几年在陶瓷器皿上的尝试,仍然独树一帜。和历史上任何画在瓷器上的画的效果都不相同,他融入了水墨和陶瓷窑变的效果,很好的解决了陶瓷、水墨、用笔、色彩融汇等很多难题,这是他水墨人物画宣纸效果的一种延伸。我认为他在陶瓷绘画上探索的成功不亚于他在纸上绘画方面的探索。
与吴山明先生
从左至右王平、吴山明先生、顾平、杨晓阳、张晓凌(钱晓鸣摄)
吴山明先生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他的学生热爱他,他的朋友也非常欢迎他。他为人谦虚谨慎、品质高贵,在处事时显示出一种长者风度,其高风亮节,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深有感触,记忆尤深。他是艺术和做人的模范,他不但画好,人更好。吴山明先生的去世对各方面的损失是不可挽回的,但吴先生留下的遗产是丰富的。他在美术创作、美术理论、美术教学、公益活动、美术的普及组织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他的身体在短时间内迅速衰弱,和他承担多方面的社会任务以及社会对美术的需要——他来者不拒,这样的一种无私的奉献有直接的关系。他忧国忧民、有求必应,又总是起早贪黑,为别人、为艺术、为学生、为社会,而他自己的身体并没有被他放在应该关注的地位。
吴山明先生去世了,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师长,中国美术界失去了一颗巨星,他在学术上的贡献以及他对各方面人的帮助,都将永远留在大家的心里。他必将为中国美术史留下厚重的一页,他的事业、学术将永远流传下去,吴山明先生精神不朽,永垂不朽!我除了代表我个人,我也代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全体向吴山明先生致敬!并希望转告高老师及其家属,节哀顺变!
文:杨晓阳(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
吴山明先生创作国家重大题材作品《遵义之春》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