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艺文页面 > 正文

从电影到舞剧 “电波”的魅力为何穿透时空

图为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海报。

图为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海报。

图分别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晨光曲”群舞、李侠与兰芬双人舞。

图分别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晨光曲”群舞、李侠与兰芬双人舞。

核心阅读

我看过孙道临先生主演的不少电影,但每每想起他,首先浮现的还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形象

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我们要对作品的主题内容、精神内涵一脉相承,也要善于创新形式、融入当代表达

从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到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红色电波中潜藏的“精神密码”从未改变,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1990年秋季的一天,我骑着自行车经过上海淮海中路武康大楼附近,看到前面有位穿米色风衣的长者徐步前行,头发稀疏花白,背影清癯挺拔。我赶紧跳下车,叫了声“老师”。长者回头,我才发现认错了人。他不是我的老师陈西汀先生,而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先生。我赶忙改口,恭敬地说道:“您好,孙道临先生。”他微笑着冲我点了点头。

多少年过去了,那个谦和的笑容,仍深深印刻在我脑海中。我看过孙道临先生主演的不少电影,但每每想起他,首先浮现的还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形象。

永不磨灭的信仰,与永不消逝的电波同频激荡

1938年,李白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报务员之一,从延安被派到日寇侵占的上海,负责中共上海组织与中共中央的秘密联络工作。他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献出了宝贵生命。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李白烈士为原型,拍摄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与同时期同类影片相比,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艺术上更显成熟。人物塑造鲜活可感,情节发展充满张力,剪辑颇有创意,通过上海和延安之间的电波呼应形成镜头蒙太奇。导演没有用特殊拍摄视角渲染惊险场面,也没有刻意加快叙事节奏制造紧张氛围,从而避免“戏”掩盖了角色的性格塑造。

影片刻画出的有血有肉、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我生于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上世纪80年代末。虽没亲历那个时期,但电影的真情实感实实在在地打动着我。

尤其吸引我的,是电影中的两个角色。一个是孙道临饰演的共产党员李侠,亲切、朴实、令人敬仰,雷霆霹雳于前毫不动容。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镇定从容,始终是那句斩钉截铁的回答:“没有什么可讲的!”影片最后,他在被捕前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永不磨灭的信仰,与永不消逝的电波同频激荡。另一个吸引我的,是王心刚饰演的姚苇。我从小看王心刚演的都是正面形象,唯独在这部影片中演了反面角色。面对日本侵略者,姚苇和李侠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卑躬屈膝、贪生怕死,一个则宁死不屈、钢铁意志。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将坚定的革命信仰转化成可亲可感的日常生活、朴素情感。李侠一家的日常,他们与弄堂邻里的相处细节,无不流淌着浓浓烟火气。当观众看到相濡以沫的爱人为革命而坚持,志同道合的战友为信仰而牺牲,观众的心灵会共振,情感会共鸣,进而发自内心地敬仰这些革命前辈。后来,在我将这部电影改编成舞剧剧本设置生活场景时,这些创作经验,都对我有很大启示。

改编经典作品,既要一脉相承,也要融入当代表达

201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映60周年,上海歌舞团邀请我创作《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舞剧剧本。一甲子后,“电波”如何穿透时空,打动今天的观众?

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我们要对作品的主题内容、精神内涵一脉相承,也要善于创新艺术形式、融入当代表达。要以当下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传播手段,让当下的年轻人无障碍地接受。唯有如此,经典才会在不断的诠释演绎中永葆生命力。

随着对经典电影的反复回看和对历史资料的深入研读,一组数字对比触动了我。故事原型李白烈士于1937年10月来到上海从事我党地下工作,于1949年5月7日牺牲,距离上海解放仅剩20天。潜伏12年,却牺牲在黎明前的黑夜。12年与20天,多么令人扼腕痛惜的对比!李白烈士被捕前最后发出的电报内容是国民党军江防部署计划,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解放上海至关重要。今天我们享受的美好生活,与他的牺牲息息相关,李白等革命先烈却再也没机会看到。

那封“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的电报,曾感动无数人。而当时电波的那一头、接报员苏采青,却用了半个多世纪的追寻,才知道当年联络人的名字——李白。2019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类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中,已白发苍苍的苏采青,终于发出了一封回电:“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今昔对比,换了人间。基于这样的视角,舞剧创作需要在电影主题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加入时代性思考。比如,舞剧中孩子的角色设置。电影中李侠与何兰芬的孩子有五六岁,而舞剧将其设置为婴儿,在全剧尾声时诞生。我们希望赋予李侠与兰芬的孩子更深的寓意,即孩子的呱呱坠地象征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信仰的传承。

面对今天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要讲好革命故事,舞剧创作还必须打开叙事的多重表现空间。我在剧本中设计了几个电影没有出现的故事背景。第一,李侠由杂货铺小老板变为报馆职员。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新闻业快速发展,将故事背景放在此处,符合当时的历史氛围,几十个人坐在一个大厅中办公,演员可以在其中完成舞蹈。第二,设计了一个体现地域风情的上海旗袍店,将这里设置为一个重要的隐蔽情报联络点,承载叙事功能。第三,将石库门设置为李侠夫妇的重要活动场所。

为了营造时而紧张激烈、时而具有弄堂特色的多变场景,舞美布景设计上采用了有别于以往固定升降的舞台布景呈现形式,通过26片可移动景片,在电脑编程的统一调度下,腾挪旋转,配合多媒体投影,逼真地呈现了全剧的所有场景。

红色经典在一代代人的再创造与再欣赏中,迸发时代活力

《永不消逝的电波》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书写的是人生,表现的是信仰,让观众在艺术欣赏中产生情感连接。在舞剧创作过程中,我们常思考,那些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为了什么而牺牲?我想,最具体直接的动力是为了自己的下一代、他人的下一代、中国的下一代更好地生活。从这个角度切入,每位观众都可以代入到李侠与兰芬的角色中,找到情感共鸣。

作品中的人物,平凡而伟大。比如兰芬,她投身隐蔽战线工作之初,并没料到会有那么困难和危险,她也曾有过畏惧。她革命信仰的确立和坚守,是随着她对李侠感情的深入而逐步加强的,角色成长轨迹清晰可辨。不少观众都被男女主角最后诀别的那段双人舞感动,因为他们表现出的操守、情怀和信念,超越年龄、跨越时代。

至今,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各地已巡演数百场,许多年轻人自发“二刷”“三刷”,甚至还出现了追剧的“电波迷”。社会各界对于这部作品的肯定,是在充满活力的时代大潮中对艺术守正创新的认同与追求。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创作团队与演员,大多是“80后”“90后”和“00后”的年轻人。创作中,他们深入研读历史档案、体悟革命先烈的人生信仰和高贵品格,逐渐找到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共情点和共鸣点。剧组全体人员走进李白烈士故居,一次次感知“在场”的精神洗礼和心灵震撼。李侠的扮演者王佳俊说出了年轻主创们的心声,“每一次起舞,都是一次致敬。我们带着使命感,总希望自己对红色文化可以了解更多,总希望通过不断学习让自己更贴近英雄……”

一些年轻演员在完成作品后,主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他们将内心的感动转化为艺术表现,进而感动更多同龄人、更多普通观众,以新的讲述形式将革命故事种植到这一代年轻人的心田,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创作再一次启示我们,只有满怀创作诚意、经过生活体验、深刻体悟革命历史后进行的创新表达,文艺作品才能迸发艺术感染力,更具说服力。

从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到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红色电波中潜藏的“精神密码”从未改变,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经典正在一代代人的再创造、再欣赏中,迸发时代活力。

(作者为剧作家、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

(责任编辑:陈玲玲)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月12日正月初三18时30分,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灯火通明,游人如织,“一字千年·博物馆奇妙夜”龙年夜场系列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2024-02-26 10:00 中国文字博物馆 殷墟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