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正文

北京曾经的美好毁于千篇一律

2017-12-20 09:10:39    单向街书店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北京曾经的美好毁于千篇一律 | 艳遇图书馆

12 月 14 日,许知远的旅行文化音频节目《艳遇图书馆》在蜻蜓 FM 正式上线,目前已更新至第二期。在这一期,许知远带大家走入让人熟悉又陌生、无法琢磨的北京。

不同小说和影视中的北京城,有着不同的味道和性格。郁达夫写过北京“半开、半醉”的秋,林语堂笔下的北京开放包容——“他是一个理想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呼吸之地。”而王朔笔下的北京,有着《动物凶猛》中那群年轻人,横冲直撞、懵懂灿烂。

欢迎试听《艳遇图书馆》第二期,与许知远一起走进那个刚开始萌动的、但是多彩的北京城。正文为第二期完整文字版。

今天我们要前往的是一个如此熟悉,但还有点陌生,无法琢磨的城市——北京。我随身带的是王朔的 20 多年前的小说《动物凶猛》。我不知道能不能碰到,当年的这位米兰,还有可爱的马小军!我觉得所有过分熟悉的东西,好像都不知道怎样描述,就像一个男人不知道怎样描述他的妻子,一个妻子不知道怎么描述她的丈夫一样。他们可能天天生活在一起,误以为充分了解对方,却有可能发现自己和对方所知甚少。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图为马小军与米兰。

因为过分的熟视无睹,然后反而失去了描述它的能力,所以对北京也是,我六岁就搬到这个城市来住,整整住了 35 年。过去住在郊区房山大兴,然后搬到海淀区,现在住在望京。它是个规模如此之大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有它截然不同的一种特性。比如我现在住在望京,是一个道路都歪歪斜斜的地方,永远都辨不清方向,现在又突然变成了高科技公司,阿里巴巴还有这个望京 soho 等一大堆创业公司都在这边,这里面还到处都是韩国人。我觉得我有一个朋友说的特别可爱,说北京是有他的味道的。他也住在望京,他说如今对他来说,北京的味道就是一股泡菜味儿,因为太多的韩国人住在这个望京地区,楼道里有一股泡菜的味道。我想这是对北京的一种新的描述。

我想起我小时候,我住在大院里,在长安街沿线,玉泉路的一个铁道兵大院。其实从公主坟开始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军队大院。大院很神奇,它是一个封闭的场所。大院里什么都有,从办公楼到居住空间,从澡堂到篮球场到食堂,然后里面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不是老北京的人,他们很无根的。五湖四海聚在大院里面,他们都受某种军队文化的影响,有一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因为围墙把我们从这个北京的日常生活中隔开。还有另一个胡同的北京,那些胡同里讲着过去的北京方言,日常生活跟我们截然不同的孩子们,我上学的时候仍然有某种意义上的这样的遗风。这种感觉其实也是,王朔的小说中所描述的某种北京。(以上为前三分钟试听部分)

你在北京穿梭,你发现,这个城市有很多不同的层次。我们看到故宫,看到我成长那地方,其实是一个解放后受苏联影响创造的一个生活空间,然后你到紫禁城是一个明清文化的传统。你再往南城一走,你会感到当年元代的遗迹,然后你到南城看到法源寺,特别追溯到唐代、辽代。所以他是很多不同场景的叠加,比如我住在海淀,现在尽管都是大马路,但海淀的人民就是因为当初北京充满了水路,充满了这种池塘,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一直到晚清,在北京的西边的大面区域,都充满了河流和水塘,那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

《动物凶猛》

然后今天我谈的这本书,王朔的《动物凶猛》,可能是跟我更接近的一个北京的印象,跟我生活的大院经验很接近的北京印象。王朔对我这代人来讲,或者比我大个十岁左右的这代人来讲,是一个影响力巨大、完全无法回避的名字。他在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年代中期,写的一连串小说、拍的影视剧,都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一个影响,简直是一个摧毁性的影响。我觉得他在他的小说中玩世不恭的语言、对于大院子弟的那种性感散漫而又充满暴力的那种描述,对我来说是某种 role model 或者是某种渴望的生活。因为我在大学生活的时候,这些气息都已经过去了,因为王朔那代人的气息是跟六七十年代那种,北京城的某种特殊情怀有关系,那种经历过文革、经历过整个的混乱,他们在里面感到一种充分的自由。

今天我读的这篇小说是因为姜文的一部电影,更加深了对我的印象。应该是九几年,我想想,应该是94年或 95 年,姜文拍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我记得那时候我在北洼路的师院附中上学,高一还是高二。我当时有几个好朋友,一个叫张龙,一个叫胡耀伟,我现在都记得他们的名字,杨宁东,还有黄靖涛。我们五个人经常在一起玩耍,然后有一天张龙跟我说,他是我们五个人中比较见过世面的一个,说他看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多么多么好看。那里面穿着那个绿军装,这个马小军,然后那里面的其他人物,包括那个非常性感的米兰,是怎么样的场景。我觉得那个时候青春期的时候我们都渴望那种非常自由自在的生活,然后我就去找了这个电影。我一下子就被里面的米兰给迷住了,就是宁静演的。她在电影里面非常的肉感,我觉得可能也非常符合我们青春期的这种男孩子,青春期的男孩子都瘦瘦的,瘦了吧唧的,对成熟丰满性感的那种渴望。然后我一下就记得,印象非常深。

《阳光灿烂的日子》

电影对我的印象甚至超越了小说本身,我记得马晓军当时夏雨演的,在那个北京的房屋顶上,像一个发情的猫一样到处流窜。包括记得那首音乐,来自于意大利作曲家,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啊,我觉得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听的古典音乐,当时也没怎么听过古典音乐,那时候流行听的是四大天王啊,王杰这些人,童安格、郑智化这些人,我怎么会听到古典音乐呢?我们磁带里那时候当然是听的是索尼的随身听里面,不会听到古典音乐的,然后电影里我突然听到了马斯卡尼那段《乡村骑士》。我一下就被征服了,原来青春期可以这么抒情,这么的美好,那个时代看起来既安静又充满躁动,一下子就被他……着迷了!

马斯卡尼《乡村骑士》

那时候我对生活也没有那么多批判意识,我很难去理解电影中文学中描述的那样的一个可爱的青春生活中另一面的残酷,我当时没有能力去批判这个残酷,我觉得王朔和姜文也在有意的回避这些残酷,所以一下子就被迷上了。然后宁静可能成为我最初心中的,那种这个非常性感的女人的那种标志,可能就像对更年轻一代那种,或者对更老的一代人讲是刘晓庆,或者对美国人来说是玛丽莲梦露,或者对于更年轻的人来说是 Scarlett Johasson 这样的一种形象。宁静就定在那个地方了,那应该是十六七岁的我对她的印象。

当然我非常感激姜文选的这段喜欢这段配乐,马斯卡尼的这个《乡村骑士》的这个配乐,我觉得着迷死了。后来我读到,一个英国历史学家,我很爱的历史学家,叫 Hobsbawm 他就说 19 世纪末产生了很多大众的流行音乐,比如像马斯卡尼写了这个《乡村骑士》,我看弄半天是一个非常通俗的音乐,怪不得这么好听。我原来以为姜文多么了不起,其实后来多看几部电影,不管是这个德尼罗演的这个《愤怒的公牛》,还是这个《教父》里面,其实都出现过这个《乡村骑士》。这一刻你觉得,哎,这个谁也都没那么了不起。我们都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你不过更早的看了这部电影而已。

马斯卡尼生于 1863 年,死于 1945 年,还贯穿了整个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意大利的转折。然后这部剧《乡村骑士》是 1889 年写的,光绪十五年,他写的一部,以这个西西里的这个男女情感瓜葛为主的主题,所以我觉得这个文化很妙,人的情感也很妙,你想一个西西里的这个男女情感的瓜葛,他放在这个马小军和米兰的这个情感瓜葛上看起来这么贴切。然后又放在 93、94 年,我在北洼路上学的时候,一个中学生,他能这么强烈的共鸣,所以,文化的穿透力真是非常非常的迷人,而且那种互相的辉映,和那种启发,我觉得这是可能所有的艺术中最动人的部分吧。

然后这个小说其实不复杂,一点都不复杂。他就是讲,60 年代在中国陷入一团混乱之中的时候,一群少年在北京的生活。这里面他没有对现行秩序的反抗,青春的躁动,对异性的渴望,对友谊的渴望,还有那种,青春期不可避免的迷惘,我觉得王朔都把他描绘得非常的动人,甚至于说对北京城的这个描述,如果生活在此刻的北京,你很难想象,当年还有有那样一个北京城。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他说 70 年代中期,这城市还没有那么多的汽车和豪华饭店商场,也没有那么多的人,除了几条规模不大的商业街,多数大街只有零星几间食品店和百货铺子。不到年节,货架上的商品也很单调,大都是凭票供应的基本生活用品。街上常见的是四轮驱动的军用吉普车,和一些老式苏联波澜轿车。上班,上学时间街上只有一些外地来的出差的干部在闲逛,连公共汽车,无轨电车都乘客寥寥。热闹的场面只有在特殊的庆祝的日子才能看到,游行的群众队伍,把大街小巷挤得水泄不通。城里,没什么年轻人,他们都到农村和军队去了。

那时我 15 岁,在一所离家很远的中学读初三,每天从东城到西城,穿过整个市区乘公共汽车上学,这是我父母为了使我免受原来的一些坏朋友的影响,所采取的极端措施。我原来所读的那所中学过去是所女中,自从开始接受了男生入校后,便陷入混乱,消极废弛。为了不受欺侮,男孩子很自然的形成一个个人数不多的团伙,每日放学,各团体边的胡同里踢斗,是用砖头和钢丝锁,有时也用刀子,直到其中一人被打得头破血流,便一哄而散。这场面是所有的正派的学生父母心惊肉跳。我感激我所处的那个年代,在那个年代,学生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知识,我很同情现在的学生,他们即便认识到他们是在浪费青春,也无计可施。我至今坚持认为,他们之所以强迫年轻人读书,并以光明的前途诱惑他们,仅仅是为了不让他们到街头闹事。

这种描述在,这个书中处处皆是,啊,尤其是我们那时候上学有很多考试了,读到这样的东西,你觉得是多么可爱和这个自由的感觉。而且,在书里面有很多,我们觉得很有趣的,比如说年轻人怎么去分享那些当时的禁书。其中一本叫曼娜回忆录,是当时,70 年代的少年,认为那种色情读物。还有很多年之后,我读到这本书,我觉得,啊,哪里他妈色情了。不知道他们当时为何,但你想他们生活在一个禁欲的年代,我记得王朔一个朋友叫阿城嘛,他当年在云南插队的时候,好多天都见不到一个女生啊,以至于一帮男生凑在一起听到一个女知青穿着的确良的衬衫,他们就勃起了,那种长期压抑,给男孩子带来的那种亢奋,很可爱的。

王朔的书都很可爱,他说他借里面主人公之口说,他就说,当我真的阅读那本著名的手抄本《曼娜回忆录》时。青年人很难理解什么手抄本,因为这个书不能够复印也不能够也没有印刷的,他们就一个个把他原文抄啊抄成一本一本的四处传阅。他说他阅读那本著名的手抄本,也是出于人们谈虎色变所激发的不可遏制的好奇心和自然的需要,他是年青人迷途往返的必由之路,并非将我坠入深渊的罪恶之手,了解我这个角色引起他的反而是另一种反感!他说,老实说,这本小册子的糟糕描写,曾在很长时间里引起我对两性关系的厌恶,那些句子都很可爱。

然后包括他对,他第一次见到米兰的时候,就是宁静扮演那个角色,这个小说中那个性感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马小军他经常去溜门撬锁去,去偷偷闯入别人家里面休息,翻看人的照片。其实他翻看过米兰的照片,那段姜文拍的那段,他去溜门撬锁的也特别吸引我,那种,我觉得那种自由啊,那种少年式的轻微的犯罪,petty crime 那种带来的自由,现在想,现在我们真的越来越驯服,很难体会那种自由了,他翻看过米兰的照片,结果他见到米兰她本人了,他说,米兰,荧幕上的宁静同学,他说,她比照片上要高大,后来当我们站起来时,证实了我这个感觉,丰满,更加红润,发育得像个白种女人。这使她看上去比我看到照片中的她自己要大得多。后来我再次端详她后,为她找了一个恰当的比喻。她给人的感觉犹如西餐中的奶油,番茄掺在一起做成的那道浓汤的滋味,说实在的,她可能不比照片上的那个形象,更具纯粹意义上的美感,更令人陶醉和遐想!有一瞬间,我也怀疑她们仅仅是相像,但我看她的第二眼,这个活生生的或者不妨说热腾腾的艳丽形象,便彻底笼罩了我!就如阳光使万物呈现色彩。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米兰

今天再度陷入一种奇妙的感觉,我年轻时没有,少年时没有读出这种感觉来,我现在这个,人近中年,反而怎么在这个书里读到了很多更香艳的感觉。难道是因为,这个青春离我远去,一切都显得好像更加的鲜活?然后我觉得他用浓汤来形容一个女人,也是一个,非常非常妙的比喻。我不知道现在的女孩子听到,别人用这种,西餐里的浓汤,奶油浓汤来说她的话她会作何感想。现在都是日式料理,所以女孩都喜欢用清汤挂面来描述她们,或者用这种,日式的这种过分清淡的女人,是多乏味的女人,过分这个精致的男人也是多么乏味的男人!

然后里面很可爱的就写他是怎么认识米兰的,当然很多 70 年代的年轻人他们交朋友,他们就在溜冰场或者马路上,认识新姑娘儿。那时候也没有手机,也没有微信可以,没有摇一摇,没有机会互相认识,所以都是在街上的那种偶遇。那时候,那个北京话叫拍婆子,男生追女孩儿,像把她拍晕一样背回去,叫做拍婆子。然后他们就会在街上看个姑娘说:咱们交个朋友吧。都会这样的聊天方法,我觉得很奇妙啊。

然后我也喜欢里面的描述,他们去莫斯科餐厅吃饭。老莫里面吃西餐,那是当时很时髦的一种方法。还可以去新桥饭店,南城的新桥饭店,有一次我去新桥饭店吃饭,想找那种感觉,当然完全没有了,它就变成了一个好像湖南餐厅。里面的情况有发生变化,因为马小军太爱米兰了,他这种太喜欢转化成某种仇恨,到后来,一开始他非常的每天都相见思念他,然后转化成某种愤怒,厌恶她、用所有难听词汇来辱骂她,我想都是一个青春的孩子那种非常正常的某种反应。那种,好像在那种,得不到的渴望,可以轻易的转化成某种,发自肺腑的厌恶。青春期有很多自己难以解释的情感。

忽然想起来,其实我们那时候也有自己的米兰吧。她好像没那么丰满,(我上学的时候),我们沿着这个长安街一代都有很多不同的军队大院,我好朋友是总后和这个,应该炮兵司令部。炮司有一个很好游泳池,高中时候我们就去打篮球,然后去泳池游泳。印象很深呢,有一个长发姑娘,长得应该比米兰更秀气点,我估计,个子高高的,然后经常去游泳,湿着头发就出来了。她比我们大几岁啊,啊,我们所有男生都特别喜欢她,但不知道怎么跟她去聊天,看了几次她就突然消失了。然后我这个同学说她好像去,到埃及去工作了,应该去开罗。从那之后对开罗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向往,很多年之后去开罗旅行,突然想起了那个炮司的这个姑娘,比我们大的这个阿拉伯语的女孩子。哎呀,好想知道她去哪儿了,我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啊,这个记忆,今天突然泛起来了。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米兰

然后再重新翻这个中篇小说的时候,很多东西又泛上了一个心头,我有段时间,很反感王朔的,我觉得他那种玩世不恭让我觉得,要为我们过去 20 年的很多事情负责任,为我们都变得非常的 cinical, 都变成非常的犬儒,非常的嘲讽。但是我今天在重新读这些段文字的时候,我产生了一种新的感动和诱惑,我觉得王朔要比我想象的要写的更好,就很难怪他当年可以吸引这么多年轻人。他当年被称作中国垮掉一代的象征。嗯,我觉得他垮掉后面有很多深情啊,我从来没见过他,希望这天能见一见他。

选这本书,因为偷懒啊,跟上一期很像,因为这本书我读过,但是我觉得真的很美好。就是你跟一个熟识的东西重新相遇,你发现你看待他的角度不同啊,我在读那些片段的时候,真是被王朔再度打动,还是打动的方式跟 20 多年前读的是不一样的。而且他的语言比我想象中的更好,我想借由他,我想起当年的,因为我 84 年来北京的我最初对北京的印象也出现的脑海里面,记得不同的北京开始重叠在我眼前,嗯,王朔所描绘的说是那个计划体制,集体主义时代的北京,空旷的北京。其实东西像,因为小说里面也会提到,他们跟胡同的孩子打架,因为相比大院孩子的北京他们是优势的北京,大院代表某种权利。其实我也属于权力系统的一部分,我的朋友都是大院子弟,那时候我们上学的时候也没有那些暴力的倾向。整个社会已经开始越来越驯服了,所以我们渴望那些暴力。嗯,但是经常会忘掉,其实我们属于某种这个城市中的特权阶层,那些胡同里的孩子,就是所谓的小说中被妖魔化的这些孩子,他们有对对他们的北京,他们作为被压抑的北京人,他们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包括里面描绘的那些小混蛋,那些大流氓!

还有个叫王山的一个作家,后来写过一个叫《北京教父》、《血色黄昏》之类的,他们会提到胡同的那些小混混,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里面充满了人间的悲苦。所以,那个北京,有一天我想花更多时间来了解了解他们。

俯拍望京

嗯,有时间走到北京里面就觉得很多心痛吧。觉得,很多美好都被摧毁掉了,都被那些,玻璃大厦,钢筋混凝土,千篇一律的马路所摧毁了。我记得当年郁达夫写过他的北京,林语堂写过他的北京,包括王朔也写过他的北京。如果这些北京都能共存的话。那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北京啊!然而我的北京现在变成了花家地的北京,望京的北京,泡菜的北京。我天天被困在花家地啊,这地方虽然名字很好听。哎,像一个小业主一样在这录音。经营一家不死不活,还行吧,也不是不死,经营一家看起来前途远大但困难重重的这个文化空间。然后我每天跟周围的 711 老板,跟这个煎饼果子摊儿的老板混得挺熟,现在我看到的北京,经常像一个花家地小业主的北京。

当年我骑车少年的时候,从玉泉路出发,沿着,长安街,骑到万寿路左拐,沿一条小路往楼下去,找到了那个叫什么塔,辽代一个塔也能去河边,然后再转,就到了北洼路或者北京师院附中。哎,想起那时候北京,我的那些朋友,包括我当时喜欢的高中女生,她姓贾,但她一点都不是米兰式的丰满啊,好像是瘦瘦也不算瘦吧,挺高挑的,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嗯……

“艳遇”的开始,是你先要动身出发,才能拥有奇遇。这一次,你的旅伴是许知远,以及人类文明中最具魅力的大师们。

在《艳遇图书馆》的每一期,你都有机会去重新认识一座城市,去艳遇属于这座城市的大师与文学角色

 

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25-01-16 09:41:03京剧艺术

理想的都城,秩序的杰作

25-01-13 10:30:03北京中轴线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