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玩《旅行青蛙》玩的是孤独;又有人说,“佛系”90后在游戏中找到了膝下有儿女的满足感。这样的联想和类比不乏社会心理的支撑,不过,再现理想的生活场景,才是游戏构成吸引力的前提。
只要满足最基本的登陆频度,定时收割三叶草,安静的《旅行青蛙》就可以让玩家长时间玩下去,没有回合与Game Over的概念。在缓慢而无为的游戏过程中,玩家跟青蛙产生了某种情感联结。作为客体的青蛙,与作为主体的玩家,悄然间合二为一。
花20分钟打一局枪战游戏,最后连自己怎么被敌人干掉的都不知道;在战略游戏里指挥一支军队想要征服世界,说白了不过是AI降低难度逗你乐而已。传统认知里简单粗暴的游戏模式,大概只适合“青春期”玩家。现实生活已然太累,人生征途总有丢盔弃甲之时,在小青蛙的世界里,玩家终于过上了“一个人吃饭旅行走走停停”的慢生活。
玩《旅行青蛙》,跟种植果蔬、侍弄花草一样,慢慢来,总能等到瓜熟蒂落之时。这种单向度的“付出-回报”,难道不正体现了现代人对“小确幸”的追求吗?当然,游戏也设置了一番悬念——你为青蛙付出很多,回报却说不好什么时候到来。别怕,等着,等着,总会有好事发生的。
我不知道这阵“养青蛙热”能持续多久,像很多网络现象一样,小青蛙注定来势汹涌如潮水,又在某个时候悄然退却露出暗礁。斗胆猜想一下游戏开发者的初衷,《旅行青蛙》从一开始就不是为“热”而准备的。让玩家从焦虑中解脱,为生活增添一点古典的美好与情趣,小青蛙能达到这个目的就足够了。有道是:与其听取蛙声一片,不如静赏清风明月。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