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艺没有变、非遗的基因没有变,但表现形式随着游客需求和现代生活在变化。通过创意设计,促进非遗的节日庆典、礼仪规范、服装服饰、民风民俗与旅游休闲相结合,使非遗更好地融入旅游场景,展现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见人见物见生活,才能拥有“活态传承”的生命力。
当然,旅游对非遗的包装和设计应有“度”,要“秉承传统,不失其本”。专家提醒,不能舍本逐末,用华丽的舞台和灯光、音响替代非遗表演的质朴;不能只停留于器物层面,而要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更不能急功近利,冲击非遗的精雕细刻和工匠精神。
新时代还要求非遗界人士转变观念,既要将非遗项目传承下来,更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探索传统技艺如何和现代生活相融的命题,以创新手段给非遗注入时代元素,让它活态传承,丰富旅游内容。
加强非遗旅游的顶层设计
品尝那不勒斯“空中飞饼”披萨,聆听爱尔兰风笛演奏,参加瑞士巴塞尔狂欢节,参观荷兰的风车、水车磨坊工艺,跳起塞尔维亚民间科洛舞蹈……欧洲“非遗游”丰富多彩,有的游客甚至跟着“非遗”去旅游。
我国的非遗项目多,也需要珍视先人创造的宝贵遗产,加强旅游线路的设计和非遗旅游的创意,选择与当代群众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消费关联度大的非遗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尤其应选择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美食民俗等成熟项目进行创意设计,增加新的非遗旅游产品和体验。
有了非遗旅游产品设计,更需要非遗旅游顶层设计,才能起到以点带面、四两拨千斤的政策放大效应。“非遗传承人需要和社会对接,需要加强传承能力培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非遗研培计划负责人陈岸瑛教授介绍,为了帮助非遗传承人“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从2015年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启动以来,已有5万多人参加了研修培训。“功力大增”的非遗传承人不断丰富创作设计,拓展门类品种,生产出不少非遗旅游衍生品,“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