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
作者:封寿炎(媒体评论员)
一夜之间,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宣传片《啥是佩奇》成了刷屏爆款。
看似意料之外,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家庭是人们最深的寄托,亲情是人们最真的牵绊。每逢年关,诉诸父母子女浓烈情感的文艺作品——无论影像还是文字,都很容易触动人心,引发轰动效应。
啥是佩奇?这只其貌不扬的粉红小猪,本身就是家庭亲情的象征。一双父母、一对姐弟,简简单单、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这个“舶来品”故事,暗合了中国老百姓“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淳朴理想,也符合孩子们对童年、父母、家庭日常的真实体验。这是最基本的人伦感情,也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因此,小猪佩奇风靡全球。
当然,同是亲情,在不同的文化语境里有着千差万别的表现形式。讲好一个亲情故事,就要在共通的内核之上,用好本土化的独特表现形态和情感表达。笔者曾经跟一位美国友人表示,自己从来没有跟父母拥抱过,也从来没有对他们说过“我爱你”。他对此简直惊掉下巴,觉得是天方夜谭。因为在他的家庭生活里,拥抱和“我爱你”都是家常便饭。
不说“我爱你”,就代表没有浓烈亲情吗?当然不是。在《啥是佩奇》里,亲人之间也没有拥抱,没有直白的言语表达。但他们行动里所蕴含的情感,却比大山深重,比大海宽广,比醇酒浓烈。留守爷爷手工打造的金属佩奇,承载着多少深切的情感?对此笔者可谓感同身受。在笔者刚参加工作时候,哥哥为笔者做了一台碗柜。用铁条焊好框架,柜底和柜顶嵌上木板,四面镶上玻璃。在柜门的地方,他细心地把玻璃磨圆滑了,以防割手。他还用玻璃胶贴上一个把手,以方便开启柜门。这样一台小小的碗柜,也许粗糙、笨重,不如花钱买来的精致、美观,但在笔者心目中,它却无比珍贵。
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的事物,这部分人他们要求产品要有文化底蕴,要有收藏价值,他们更期待健康和品味的生活方式,品茗,收藏,成为了他们日常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