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牛梦笛 光明日报通讯员 叶奕宏
盘点2018年的综艺市场,观察类综艺是不得不提的亮点。《心动的信号》《我家那小子》《妻子的浪漫旅行》《亲爱的客栈》等几款节目,其市场表现几乎和竞技类、选秀类综艺平分秋色。《我家那小子》的姊妹篇《我家那闺女》2019年初在湖南卫视的首播,让市场对观察类综艺信心大增,几大卫视、平台纷纷引进同类新品。
不少人预测,2019年很可能成为观察类综艺大爆发的一年。但一路顺风顺水的同时,观察类节目自身的弱点也被进一步放大——题材撞车、类型跟风的苗头也悄然浮现。这个在中国尚属年轻的综艺品类要想真正成为下一个综艺风口,还需弃绝盲目跟风,走出一条自己的新路。
市场回归理性,催生综艺新品类
观察类综艺的“观察”二字,顾名思义,就是对某种情境下的某个对象由感知到认知的过程。当这个“学术范儿”的词语遇上充满欢乐气息的综艺,一些有意思的化学反应就产生了。嘉宾,不再是纯粹的嘉宾,反而具有了某种社会样本的意味;观众,也不再是纯粹的观众,而是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主动参与、讨论的研究人员。
观察类综艺在我国的落地生根,固然受到国外节目模式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内需”召唤。在制片人何弦看来:“观众厌倦了扎堆的选秀和户外竞技,厌倦了快节奏,厌倦了无止境的秀,这种口味的反叛,为节奏适中、风格自然、以新鲜感和共鸣感为主打的观察类综艺提供了萌发的契机。”
当综艺市场开始呼唤“真实”和“自然”时,许多综艺就已经自然产生了“观察”的意味。嘉宾被放置在一个远离人为干扰,或至少标榜为远离干扰的环境中,摄像机全方位、多角度纪实跟拍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交圈子;而观众负责发掘这些视频素材里的“意义”,或观照自我,或激发憧憬。以《我家那小子》《心动的信号》《妻子的浪漫旅行》等为代表的观察类综艺,基本确立“演播室+户外”的双层叙事结构,在此基础上,今年推出的《我家那闺女》又稍有突破,嘉宾人设不再是单一的演员,而拓展到了主持人和运动员,对不同职业生活的探索增添了节目的新鲜感,透过人物经历和各自原生家庭的探讨,维度也更加多元。在社交、婚恋、健康之外,开始试图触及网络暴力、女性职场等更丰富的社会议题,这种深化和多元化让观众更加期待观察类综艺的未来发展。
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的事物,这部分人他们要求产品要有文化底蕴,要有收藏价值,他们更期待健康和品味的生活方式,品茗,收藏,成为了他们日常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