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正文

清明如何从节气变成了节日?

2019-04-04 16:53:36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刘疆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的内涵。古时,清明这一天不仅是扫墓祭祀、缅怀祖先的肃穆节日,也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的快乐节日。那么,清明是如何从一个节气变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呢?它就等于寒食节吗?古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放“清明假”?为什么清明既有肃穆的扫墓祭祖传统,又是古人们踏青游玩、宴饮享乐的好日子?

清明的两个前身: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禁火吃冷食 上巳洗濯去疾病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这一天太阳运行到黄经15度。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开始回暖,雨量增多,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汉武帝时期,《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那时清明作为节气即已出现。对于“清明”这个节气的名称,《淮南子》中是这样解释的: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意思是说春分15天后,北斗星指向天干“乙”的方位,会刮清明风,也就是东南风,因而这一节气叫作“清明”。而《燕京岁时记》援引《岁时百问》中的解释则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之所以能从节气演变为传统节日,与它的两个前身寒食节和上巳节有关。早期寒食节的日期不定,大约在魏晋时期固定在冬至后第105天,主要的习俗是禁火、冷食。关于寒食节的起源主要有禁火说、改火说和纪念介子推说三种。《周礼》记载“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意思是说仲春的时候,要有专门的人负责敲着铃铛宣传禁火。春天大火星(心宿二)会在东方出现,东方属木,古人担心这会引起火灾,因而要禁火。唐代李涪的《刊误》中则认为,古时“四时皆改其火”,而“自秦以降,渐至简易,唯以春是一岁之首,止一钻燧。而适当改火之时,是为寒食节之后。既曰就新,即去其旧。”古时钻木取火,获得火种很不容易,要长期保留。古人担心火种保留的时间太长也会变质,所以要定期更换新的火种,称为“改火”。先秦时期四季都要改火,秦代以后为了简便,变为春季改火一次,时间就在寒食节之后。

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影响最广。介子推也叫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他跟随晋文公重耳逃亡,又辅佐重耳回国成为晋国的国君。介子推立了大功却不愿接受封赏,带着母亲隐居到了绵山。传说晋文公为了请出介子推而放火烧山,可介子推宁愿被火烧死,也没有出山。后来人们就在寒食这一天禁火、吃冷食以纪念介子推。曹操的《明罚令》中曾提到:“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一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

上巳节来源于传统的巫术信仰,是指干支纪日法中,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古人认为“巳”代表去除疾病,所以在上巳这天到河水中沐浴,希望借此祓除不祥。如《日知录》:“季春三月,辰为建,巳为除,故用三月上巳祓除不祥。古人谓病愈为巳,亦此意也。”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上巳日到水边洗浴招魂的巫术活动。到了汉代,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仍以洗濯除灾为主,称为“禊”。《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这时的上巳节已经成为重要的节日,其间还要举行宴会和庆祝活动。东汉张衡的《南都赋》中描写了上巳节热闹的气氛:“于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濒。朱帷连网,曜野映云。男女姣服,络绎缤纷。”可见上巳节时,人们会穿着漂亮的衣服参与祓禊活动。

唐代寒食、上巳、清明三节融合

法定假期连休七天 祭祖雅集活动丰富

魏晋时期,寒食节还只是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地方性民间节日,内容也仅限于禁火和寒食。到了南北朝时,其节日的内容开始增加,据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记载,那时的寒食节习俗已有挑菜、镂鸡子、斗鸡和蹴鞠等。

寒食节在唐代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成为官方节日,有了法定的假日。寒食节是在冬至后105天,正好是清明前的一两天,所以寒食假期就和清明连在了一起。据《唐会要》记载,开始寒食和清明共放假四天,到了大历十三年后,改为“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成书于元和年间的《大唐新定吉凶书仪》中又变为“寒食通清明休假七日”。可见唐代的寒食节和清明连起来已经成了七天的“小长假”。

唐代寒食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上坟祭奠先祖。《唐会要》记载的一道敕文中提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仍编入礼典,永为例程。”可见寒食上坟的习俗在唐代兴起后,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并成为礼制。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中便写道:“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寒食节作为唐代的法定假日,除了上坟扫墓外,还有很多丰富的活动。朝廷和王公大臣会在节日当天举行宴会,食品以冷食为主,类似于现在的冷餐会。民间则盛行打秋千、蹴鞠、斗鸡、镂鸡子、走马等一系列娱乐活动,白居易的《和春深》就描写了寒食节的热闹场面:“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碧草追游骑,红尘拜扫车。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即便是在上坟之后,面对着大好的春光,人们也会趁机在郊外宴饮作乐,以至于朝廷多次下令禁止这种行为。

上巳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固定在了三月三日,《晋书·礼志》记载:“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节日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其中最为盛行的当属“曲水流觞”。所谓“曲水流觞”是指一种文化活动,人们坐在弯曲的小溪旁边,把盛满酒的耳杯(觞)放在水上,酒杯沿着曲水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赋诗一首,诗不成则要罚酒。“曲水流觞”在魏晋时期非常流行,《初学记》援引《荆楚岁时记》说:“三月三日,士人并出水渚,为流杯曲水之饮。”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一次曲水流觞活动写的序言。

唐代的上巳节也以宴饮为主,而且宴会的规模极为盛大。《太平广记》记载:中和年间,“上巳节即赐宴臣僚,会于山亭,赐太常教坊乐。池备彩舟,唯宰相、三使、北省官翰林学士登焉。倾动皇州,以为盛观。”曲江边上的宴会称为“曲江会”,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写的就是上巳节曲江会的盛况。

由于寒食节、上巳节和清明节气时间相近,所以三者在唐代逐渐开始融合,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诗中就有“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的诗句。

宋代清明成为春季主要节日

后以“朝朝寒食”形容快乐时光

宋代的《岁时广记》中,“清明”已成为独立的条目列在“寒食”之后,证明宋时清明已经成了独立的节日。宋代的清明节承载了寒食和上巳节的很多习俗,包括上坟、踏青、宴饮等等。特别是踏青游玩活动,远较唐代为盛。《东京梦华录》“清明”条下记载:清明日“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宋代清明时节还有赛龙舟、插柳条等习俗。此外,还有人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清明节期间开封民众游娱的盛况。

明清时期,寒食节和上巳节逐渐式微,只在部分地区还留有一些风俗,而清明节则成了春季最主要的节日。清明节的活动大体还是以扫墓祭祀和郊游踏青为主。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有歌者。哭笑无端,哀往而乐回也。是日簪柳,游高梁桥,曰踏青。”此外,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条等习俗也十分盛行,清代的《坚瓠集》中就提到清明前后盛行荡秋千和放风筝。

寒食节能出去踏青,元宵节不用宵禁,这都是古人难得能够尽情欢乐的好日子。因此,元杂剧和明清小说中有个说法叫:“朝朝寒食,夜夜元宵”,用来形容日子过得特别欢乐,在《初刻拍案惊奇》中就载有:“好不受用!好不快乐!果然是朝朝寒食,夜夜元宵。”这种欢庆气氛自然延续到了清明。此外,清明节适逢生意盎然、气候宜人的春季,踏青、蹴鞠、荡秋千等活动不仅给了人们亲近自然的机会,也使得青年男女有了相遇的可能,为浪漫故事提供了发展机会。据统计,《三言二拍》里面与清明节有关的故事就有27个,如著名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许宣(许仙)和白娘子初次相遇时,“正是清明时节,少不得天公应时,催花雨下,那阵雨下得绵绵不绝。”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关键词: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