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仁见智】
作者:闫伟(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编辑)
近来,为顺应观众的意见、满足观众的期待,而在播出过程中根据观众反馈和舆论呼声对相关内容及时修改的“边播边改”成为剧集在视频网站传播中的一种新型操作模式。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修改台词中的语病,到新版《倚天屠龙记》修改“慢动作打戏”,表现形式不一而足。这种快速响应机制在取得一些可见的传播效果之后,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剧集出品方所使用,收获了业界和受众的众多好评。
对于创作者和传播者而言,“边播边改”的行为代表着尊重受众的传播理念,也彰显出虚心务实、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相较于那些将影视创作视为“一锤子买卖”、明知有错还不承认,甚至面对批评质疑生硬抬杠狡辩的从业者来说,知错能改、及时修正的行为值得鼓励。但这种“售后服务”毕竟是在行业高速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新兴制播现象,大多数观众对之不甚了解,其运作机制也有不够完善之处,所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潜藏着一些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需要警惕。一方面,此种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助长创作者的侥幸心理,即“原初创作中随意一些、粗糙一些也没关系,即使出现错误,在播出过程中还有修改的余地”。这样的心理定式一旦形成,对于行业发展无疑有百害而无一利。另一方面,尊重观众并不等于一味满足迎合,观众想看什么桥段就设计什么桥段、想要什么样的结局就安排什么结局,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填鸭式创作。不论思想主题还是审美趣味,观众更需要引领,个中道理无须赘言。在播出过程中倒逼型的临时修改行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实乃一种迫不得已的补救之举,而并不是一种常规操作方式。创作者理应对初创时的不严谨、不周全心怀愧疚,并从中吸取教训,进而做到下不为例,切不可将此作为劣质化创作的借口和退路。而那些所谓“应观众要求”来修改人物命运和故事结局的做法,更当慎之又慎。毕竟诉诸人心的文艺创作是严肃的,如果以歪曲创作本意为代价来迎合甚至俯就某些观众的口味,实质上是让商业效益遮蔽了社会效益,舍本逐末。
“忘川之水,在于忘情。”2月18日晚,正在优酷热播的古装言情剧《东宫》,第10集再现原著中的经典场景——男女主纵深跳下忘川以求忘情,以首个剧情高潮正式揭开了故事由甜转虐的篇章。
曾经一段时间,电视剧和网播剧的分野很明显,似乎在传统平台和新媒体平台播出的剧集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艺形式,究其原因,不得不说是因为一些网剧在思想导向、艺术品质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1月14日,由管虎担任监制,费振翔执导,潘粤明、高伟光、辛芷蕾主演的超级网剧《怒晴湘西》预告海报双发,同时宣布定档,这部万众期待的硬核探险大剧将于1月21日与广大观众见面
短视频的流行不仅改变着大众的音乐欣赏习惯,也改变了一些年轻音乐人的创作习惯,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歌曲翻唱。翻唱,不仅能让经典老歌再次流行,也能让翻唱歌手因为短短15秒的视频一夜之间涨粉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