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第249窟窟顶。窟顶中央绘“斗四方井套叠藻井”图案。图中最左边是长着11个人头的怪兽,天人骑着神兽或坐在由神兽牵引的车内。图右边可以看到部分锯齿形的大门。
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中央的一种结构和装饰,四方叠涩,交木而成天井,经过彩画称为藻井,所谓“交木为井,饰以藻纹”。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木构建筑,藻井中央绘莲花海藻类水生植物纹样取以水克火之意。后来这种建筑形式移入佛教石窟,洞窟顶部最中心凹入部分呈方形,被称为藻井。斗四方井套叠藻井又称为叠涩式藻井或套斗藻井,西方称之为“Laternendecke”,是敦煌石窟现存最早的藻井图案,主要绘于北朝至隋代诸窟。在边饰联成的方井内四角,再斜置一条边饰,四条相斗,又成一重方井,如此反复相套,形成多重方井套叠结构。此类藻井图案在莫高窟有两种形式:一是仿木浮塑立体形;二是绘画平面形。
北魏第251窟北壁壁画
北魏第251窟北壁壁画(对比彩图)
北魏第251窟北壁壁画。佛和菩萨像。佛的华盖之上为天宫栏墙。两个木制的斗拱插入洞窟墙壁的顶端。斗拱左侧,洞窟的这一部分与窟内的主要部分相连接。人物肤色明显由于氧化已变成黑色,变色后突出了高光部分。
天宫栏墙石窟图案的一种,又称天宫凭栏,即敦煌石窟北朝洞窟内环绕四壁上端的“天宫伎乐” 凭栏装饰。天宫为圆拱龛形或屋宇形,龛(屋)内各有一天人,或舞蹈,或奏乐。天宫(龛)下(前)设凭栏,如现在楼舍阳台栏墙。凭栏下有梁栋承托,栏墙正、侧、底三面均可见到,有凹凸透视感。
北魏第254窟南壁的塑像和壁画
千年传承,遗产丰硕 相传佛教于公元一世纪传入峨眉山,汉末佛家便在此建立寺庙。他们把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主要崇奉普贤大士,相信峨眉是普贤菩萨显灵和讲经说法之所
原标题:鉴赏|观龟兹壁画,古人如何祛病除瘟,与自然和谐共生? 龟兹石窟壁画所表现的题材和内容极为丰富,其在满足佛教传播与教化信众需求的同时,更多表现的是古代民众生活习俗和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