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项目也非常精彩,就是射球,清代文献上称之为“抢球”。此项目比赛激烈,对抗性强,颇似现代的冰球比赛。参赛的八旗兵脚蹬有铁齿的冰鞋,穿着红色和黄色服装排成两队。御前侍卫将事先准备好的皮球踢入队列中,众兵一哄而上,呐喊着奋力向球的落点滑去,你争我夺,夺得球者再用力抛出,众人再抢。八旗兵们喧笑着、追逐着,场面十分热闹,喊声震天,皇帝和贵族王公们也都被其所感染而陶醉其中。这样反复多次,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争抢最勇猛和得球最多的人,但参赛队员每个人也都会得到赏赐。
第三个项目是“转龙射球”,即冰上射箭活动。这种冰嬉活动场面宏大,内容丰富,参赛者分为两队:一队穿红背心红马褂,另一队穿黄背心黄马褂。队员背上分别按旗籍插着正黄、正白、镶黄、镶白等小旗,膝部裹皮护膝,脚穿着装有冰刀的皮鞋。这项比赛最多能有1600人参加,冰场上靠近御坐处设有3个饰有彩旗的球门,各门上方正中悬一彩球,曰天球,下置一球,曰地球,两队队员各自列成一路纵队,在晶莹的冰场上形成两个卷云形的大圈。选手们一边滑行一边还要做着各种动作,里面有射手、旗手、杂技表演者相间,依次鱼贯从门中穿过。射手有的瞄着彩球扬弓搭箭,有的过了旌门回首仰射;杂技表演更是精彩,有的弄幡耍刀,有的在飞舞的棍上倒立、旋转,彩旗飘扬,你追我赶,场面十分壮观,紧张而有规则,热烈而不混乱。随着一个个彩球落地,四周响起阵阵欢呼声。
每年冬至过后,选手们开始集训。内务府也开始预备冰鞋、行头、弓箭、球架。选手有的身着马褂,有的外穿背心,膝部裹着皮护膝。冰刀亦比较简易,早期是在木板下镶钢条或钢片,绑在鞋下。后发展为单刀式和双刀式。滑冰中有多种套路,有速滑、花样滑及技艺滑等,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时还要为帝后准备好冰床。冰床为船形,制作极为考究,坚固而华丽。床上罩有黄缎盖,如同车棚,床中铺有蒙着貂皮的宝座,宝座下设有火盆,虽三九寒冬,床上却温暖如春。腊八前后,选定黄道吉日,命人先在“运动场”上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如摆放礼炮、设置旌门、排列队形等。当时的运动场并不固定,有时在五龙亭附近,有时在阐福寺附近,有时在瀛台附近,完全取决于冰层的薄厚和冰质光滑、坚硬程度。比赛和表演当日,乾隆皇帝亲临现场。当换乘的大轿辇,由人力缓缓牵引,行至湖心时,冰戏运动员们高擎大旗,爆竹齐鸣,身着彩装、腰挂弓箭的欢迎队伍迎面飞一般滑到皇帝面前行跪拜礼,然后表演各种花样。
乾隆帝为我们创造了当时属于世界前列的冰上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宝藏,值得我们加以认真地发掘,这不仅对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对我们开展冰雪运动,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