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博物馆里,除了陈列展品,还开展着许多针对社区居民的调查。北京自来水博物馆,虽然来参观的人不多,但却与中小学生们频繁展开互动。而设在商场里的“北京失恋博物展”,则走了一条商业化的路线,由于展品打动人心,迅速成为了年轻人们争相拍照的网红打卡地。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在北京,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几大博物馆外,小众博物馆们也各有各的精彩。专家表示,博物馆可以不止是厚重的样子,它可以展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时尚又有趣。
史家胡同博物馆:链接邻里的家长里短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票价:免费
史家胡同24号,是一座两进的院落,这里曾是民国女作家凌叔华的居所,如今是史家胡同博物馆的所在地。这里大展陈内容涉及史家历史、胡同记忆、胡同名人等。展厅中陈设了胡同沙盘图、微型砖雕等。除了静态的物品外,这里还有声音博物馆内,可以听到各种叫卖以及鸽哨虫鸣等老北京的声音。
“史家胡同博物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它是北京第一家社区博物馆。这里除了是一个可供参观的博物馆之外,还是社区和居民交流的平台。在运营史家胡同博物馆时,我们将它定位为文化展示厅、社区议事厅、居民会客厅。”副馆长李蕴洁表示。
现在,史家胡同博物馆由朝阳门街道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运营。李蕴洁介绍,史家胡同博物馆作为北规院和社区居民沟通的桥梁,北规院一些新鲜的想法、先进的技术都在这里优先试点,让居民看到实践成果,以便日后在社区中应用推广。比如,史家胡同博物馆举办过“胡同厕面”活动,通过展览互动和论坛讨论的方式,广泛听取当地居民意见,推动了厕所革命的进行。李蕴洁和同事们还关注到了胡同风貌的提升。就在今年5月,北京市规划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联合团队,在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和史家社区的大力支持下,对史家社区5户居民位于胡同院落公共、半公共空间的微花园进行了在地提升和微更新设计改造。一个个原本落满灰尘,堆放杂物的胡同角落变身为颇具设计感的小花园。
“让居民感受到胡同文化、家园文化的活动我们也经常举办,像是非遗主题的庙会、元宵灯会,七夕节为老人拍婚纱照等。”李蕴洁告诉记者。
点评:博物馆可以让当地居民共同参与
“社区博物馆”的概念源自国外的新博物馆运动,就是来源于社区、服务于社区的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以“物”为中心最大的不同就是,社区博物馆的一切工作均围绕社区进行;传统博物馆的起点和中心是收藏品,而社区博物馆是基于“当地民众和他们的遗产”。文化遗产与社会关系研究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奚牧凉介绍,“史家胡同博物馆能够把社区凝聚在一起,让居民知道:我们住的这个地方是有历史的,是值得骄傲的,而且我们是在共同书写这种骄傲。它有别于国家博物馆的宏大叙事,展现的都是胡同百姓的生活。”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探索校企合作之路
开放时间:周三至周日
票价:5元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是由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出资,建在清末自来水厂旧址上的一家企业博物馆。
上周六下午,记者来到东直门外香河园街的自来水博物馆,此时在馆中参观的有一队中学生和几位散客。
展馆分为科普馆和通史馆,科普馆主色调为蓝色,科技感十足。其中一幅弧形长屏幕上,用动画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地表水处理的过程。二楼的通史馆则更具有历史感,其中文物、图片丰富,展现了从1908年至今,北京自来水业百十年的发展历程。馆中还有两处群雕,分别展现了清末老百姓取水场景、建国初期居民在公用水站取水的场景。张帆和同学们好奇地驻足在群雕前,她告诉记者,“以前我还真没想过,如果家里没有自来水,人们会怎么用水。”
该博物馆负责人告诉北京晚报记者,自来水博物馆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之路,打造了“自来水科普大讲堂”“自来水探秘之旅”“我是小小讲解员”三大品牌活动,开展特色青少年教育活动已经成为了博物馆的重要工作之一。2013年至今,博物馆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与西中街小学、白家庄小学、第一六六中学等48所中小学校合作,开展活动共230次,为近15000名中小学师生带去了自来水科普知识,广大师生对活动给予一致好评。博物馆围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5.18国际博物馆日等特殊节日,不断创新活动模式。
点评:博物馆可以和教学结合
“自来水其实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然而大家很少去思考自来水是怎么来的,参观自来水博物馆其实凝聚着大家对这座城市,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感情,同时也对自来水生产过程有了认知。”奚牧凉告诉北京晚报记者,受到展示主题、地理位置等影响,可能类似的博物馆会变得比较小众。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到它们?和教学结合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式,组织学生进馆参观,同时也让博物馆的知识走进学校,博物馆成为了科普、教育的一个点。
失恋博物馆:文艺范儿与年轻人共鸣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
价格:59元
在崇文门地铁站附近的国瑞购物中心地下二层,一家刚刚开业的“北京失恋博物展”人气很旺。记者探访时发现,尽管是工作日,展馆中的人依然很多。参观者们大都是年轻人,其中女孩更多。
这里最主要的展品就是文字。记者探访时看到,靠近入口的展厅中,墙壁上印有立体文字,四周有灯光照射,年轻的参观者认真阅读,几个女孩还掏出手机把它们拍下来。
在文字走廊的旁边,还有一个小小的展厅,厅内陈列的都是一些生活物品,例如饭盒、糖果、日记等。而展品旁边的标签牌上同样用大段文字记录着与这件展品有关的失恋故事。记者看到,好几位参观者都俯下身来细细阅读这些文字。参观者小宁告诉记者,“这些文字能勾起自己一些青春伤感的情绪,但同时也是一种释放,给情绪一个出口,宣泄过后会有一种很舒畅的感觉。”
靠近出口的展厅变成了温馨的粉色和蓝色,这里还设置了许愿墙、星空展等。参观者们都在许愿墙上写下自己的心愿,出口的门帘上,也写着“走向未来”。
点评:博物馆也可以时尚又有趣
开在商场里,展品少,文字多,这样的失恋博物馆有些“另类”,它到底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奚牧凉表示,如果严格按照国际博物馆协会现在对博物馆的定义,这可能不算是一个博物馆,而只能算一个商业性质的展览。“而失恋博物馆这样的展览其实告诉大家,博物馆的概念是可以被挑战的,博物馆也可以很好玩,很时尚。”
展览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就如同大家看小说、电影、电视剧一样,参观者可以在失恋博物馆中找到可以和自身生活形成共鸣的情绪。“失恋博物馆其实是一种类博物现象,它只是一种有博物馆倾向的东西,但它形成了一种社会语境: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是博物馆。我们也可以说商场是一种博物馆,展示的是当代服饰。博物馆的定义是在不断发展、更新,并不是铁板一块。”
来源:北京晚报 谢宇航 文并摄
原标题:胡同里满目雕梁画栋还是北京吗 《导则》中的图例,形象直观。街门过度采用苏式彩画进行装饰,色彩不符合老北京的风貌特征。 千百年的沉淀,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底蕴深厚、独一无二的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