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以1947年北平沁芳居酱菜铺为背景,描写老板严振声一家几代人情感生活的电视剧《芝麻胡同》播出后,引来极大关注。且不说里面纯正地道的京腔京韵,单就这部剧的剧名,便十分接地气。北京有没有以芝麻命名的胡同呢?其实还真有,而且不止一处。比如汪芝麻胡同、黑芝麻胡同以及芝麻胡同。追根溯源,它们与芝麻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与民间的“纸马”(祭祀用品)有关联。如今来看看,这些带芝麻的胡同,经历了哪样的沧桑?
作者:李仲民
制图:冯晨清
“纸马”改成“芝麻”
现存最早记录北京胡同的专著是明朝嘉靖年间张爵编纂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在书中黄华坊条下的石大人胡同(今东单附近外交部街)与堂子胡同(今东堂子胡同)之间便记有一条“芝麻巷”,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这条芝麻巷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书中还记载,当时在崇文门内大街东侧有罗纸马胡同,东四北大街西侧有汪纸马胡同,以及南锣鼓巷西侧有何纸马胡同。所谓纸马是指中国民间用纸糊成人、车、马等形状的祭祀用品,祭毕随即焚化。此风俗在国内一些地区至今依然流行。东四北大街、南锣鼓巷一带的胡同多形成于元大都时期;崇文门内一带的胡同,多是明永乐帝迁都北京以后的事情了。这些形成于不同时期的胡同,通过胡同名,揭示出了胡同当时的特色。不过,这些以“纸马”命名的胡同,在清代以后被赋予了新的名字。其中,罗纸马胡同直接改为芝麻胡同,其它两条也被分别改称汪芝麻胡同和黑芝麻胡同。至于是何时何人所改,当无从考证。不过,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里已出现芝麻胡同、汪芝麻胡同了。虽然黑芝麻胡同处图中未作任何标注,但想必也不会晚到哪里去。
马家窑文化四大圈纹双耳彩陶壶、西汉彩绘茧形陶壶、唐代彩绘陶骆驼、宋代白釉刻花碗、明代绿釉陶床……经历了漫长的12年回归之路,796件流散意大利的中国文物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