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眼界 >

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如何做到双赢?

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如何做到双赢?
2020-09-03 13:39:23 凤凰网

 武陵山区深处的苗族图腾、传统观众都已入耄耋之年的越剧、用2400多年前青铜器演奏的华夏古乐、正被轮机船替代的福建传统造船技艺……这些塑造了中国人历史与传统的文化因子,在传承千年之后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刚刚收官的纪录片《数字化破局》给出了答案:利用新文创的方式,与现代科技结合。

“这是最科学前沿的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古典和现代的完美合作。”经历过这种创新尝试的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说,“用数字化新的传播方式进一步发挥古典和现代的优势,是双赢结合的效果。”

潮流不可避免

17岁从艺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对于目前越剧的困境有着清晰的认识。

“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困境,影视剧的冲击。尤其到了互联网的时代,戏曲艺术可以说已经到了式微和边缘化这样一种状态。”她面对镜头,面容肃穆。

诞生于清末的越剧,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然而,当下它与年轻人有着明显的距离:除了音乐曲调难称时髦,以吴语方言作为台词对白,更是让它好像比歌剧还难听懂。

懂戏的老年观众愈加稀少,年轻观众却无处寻觅。越剧团的姑娘们也有部分改了行。

不过,越剧至少仍然“活跃在舞台上”。根据2015年文化部门发布的数据:1959年中国统计的368个剧种,当时只剩下286个,相当于平均每两年就有3个剧种消失。同时,全国有74个剧种只剩一个职业剧团或戏班,处于消失的边缘。

与许多传统戏剧一样,中国古乐看起来已经从公众视野中消失:由于传承方法单一、乐谱符号难以破译识别等众多原因,人们对于它的继承、发展既没有动力,也缺乏思路。

这对于方勤来说,却有着另一番压力:湖北省博物馆藏有1978年出土的“超级国宝”曾乙侯编钟。这套65件的乐器,证明中国在战国时代已经拥有七声音阶和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

1234...全文 6 下一页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