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90年代再往后,从公共住房到文化项目,寸土寸金的巴黎俨然成为每个重要建筑师表现的秀场。
比如坐落在巴黎西部布洛涅森林中的弗兰克·盖里设计的路易威登基金会艺术中心,展览中用面对面的两个视频影像作品来让观众近距离体验弗兰克·盖里的风格,外观宛如一艘拼贴的帆船。
由让·努维尔设计的布朗利河岸博物馆(现为雅克·希拉克-布朗利河岸博物馆),像是埃菲尔铁塔旁彩色房子组成的方舟,这个呈现亚非拉地区艺术品的“他者博物馆”,通过设计出坐落于柱子上的空间,释放了7500平方米绿地,保护了周边居民的空间不受侵扰。同样是他设计的巴黎爱乐音乐厅,2006年到2015年耗时许久,建筑师最终并未出席开幕仪式,但仍被称为“世界上最先进的音乐建筑”。
今日的建筑项目也可以看到科技材料和生态环境的结合,无论是巴黎雷阿勒市场的天棚,还是巴黎新法院的矗立,既体现出金属结构的轻盈,也看到注重生态的倾向。这些新项目是否能成为建筑的新朝圣地,还要生活其中的人们长期体会。
展览看完了,但是关于现代建筑的发问和求解仍在继续。展览像是一颗种子,种下了游历获取新知的渴望。作为城市发展史上的经典案例,巴黎的现代建筑历程也可以为中国本土城市更新和建筑革新提供好的借鉴。
原标题:假装在巴黎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