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大楼街景(摄影:赵立荣)
建筑师邬达克档案中,有一篇近百年前武康大楼新落成时的英文报道,小标题为“熨斗大楼来到上海”。大楼独特的锐角造型,看上去好像巨大的轮船,也形似纽约著名的熨斗大楼(Flatiron Building)。如今,这座小号的“熨斗大楼”成为上海最红的城市地标。
武康大楼又名诺曼底公寓(Normandie Apartments),但在这篇报道中,大楼被称为“万国储蓄会公寓”(I.S.S.Apartment Building),因为是由万国储蓄会投资兴建的。设计大楼时,来自东欧的邬达克还在美商克利洋行工作。
邬达克的众多业主中,有两家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华商四行储蓄会(Joint Savings Society)和法商万国储蓄会(International Savings Society)。如果说与四行储蓄会的合作成就了邬达克的巅峰之作——国际饭店,包括武康大楼在内的几个万国储蓄会项目则让初到上海的他崭露头角,为日后近30年辉煌的职业生涯埋下重要伏笔。
武康大楼是沪上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外观采用法国文艺复兴风格(视觉中国)
【一对黄金搭档】
武康大楼早期在被英文报章报道时,“出面”的是“建筑师克利”
1918年冬天,拉斯洛·邬达克(Laszlo Hudec)从西伯利亚战俘营里逃出,千里迢迢来到上海,1919年1月就在美国建筑师罗兰·克利(Rowland Curry)的建筑事务所克利洋行找到一份绘图员的工作。当时的邬达克身无分文、举目无亲,还有严重的腿伤,但他的建筑设计才华在当时的上海正好派上用场。
克利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914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是较早在华开设事务所的美国建筑师之一。因为有一位家境富裕的妻子,克利在上海金融界人脉甚广。加之他是个出色的商人,擅长招揽生意。因此,克利洋行生意兴隆,接手了很多建筑项目,设计和指导营造公寓、办公楼、工业建筑和花园等。
邬达克的工作能力出众,很快从绘图员升职为经理。1922年,克利在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刊文宣布,任命邬达克为洋行的合伙建筑师,赋予其签字权。从此,邬达克除了工资还能享受一份公司的股权收益。
邬达克成为合伙人后,克利洋行更加兴旺发达起来。美国人克利专注于开拓新客户和新项目,而邬达克负责建筑创意,监督工程设计和施工。这对黄金搭档的工作进展神速,完成了旧上海三大外侨总会之一的美国总会、中西女塾(今市三女中)和万国储蓄会的几个大项目。
也许因为克利是美国人的缘故,包括武康大楼在内的一些早期项目在被英文报章报道时,“出面”的都是“建筑师克利”。
1924年美国总会落成后,这对黄金搭档的合作也结束了。不知何故,克利离开了上海。1928年5月《密勒氏评论报》“人与事”栏目(Men and Events)透露了他的去向:“克利夫人和子女上周启程赴美,与数月前已抵达美国的克利先生团聚。克利先生在上海居住了10年左右,从事建筑师职业,为上海设计了包括美国总会在内的多个著名建筑。他将在美国从事木材生意。”
武康大楼俯瞰(摄影:寿幼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