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中立在展览现场。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摄
提到罗中立,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那幅曾经深深打动过亿万中国人的心,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典型形象的油画《父亲》。作品中的农民父亲成为当时8亿农民的缩影,无论是写实派的专业度和主题的深刻性都是一时无两的佳作,罗中立则也凭借此作,在上世纪80年代初便享誉中国画坛。在随后数十年的岁月里,画中那位目视前方,黝黑的脸上布满沟壑般皱纹,手捧粗瓷大碗的普通农民父亲形象,深深镌刻进了每一位与他对视过的人的心里。《父亲》不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也入选国家教材,成为当代美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父亲》系列手稿最终定稿,纸本素描,68.5×43.5cm,1980。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供图
此次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双空间展出的“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1965-2022”,聚焦于艺术家从1965年至今的艺术创作,回溯艺术家从创作起点一直延续至今的艺术变化。展览期间,罗中立也来到北京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回顾《父亲》创作历程的同时,也分享了个人与大巴山不解的情缘。
两个农民形象奠定《父亲》最初样貌
展览分为十个单元,以1980年《父亲》的手稿开篇,这也是整场展览围绕的中心。观众在观展的过程中,通过罗中立当年的纸本素描与彩绘手稿,便能全面了解这幅当代美术史上里程碑式作品的创作过程。
《父亲》最初的构思源自罗中立在1975年风雪交加的除夕夜,看到自家附近的厕所旁,一位中年农民一直从早到晚盯守着,他僵直地蹲坐在粪池边,双眼死死地盯着池中,看不出半点挣扎。除夕夜,周围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罗中立不得不去想,守在粪池旁的农民那一刻的心理活动是什么?这一场景不仅深深地印刻在了罗中立内心,他也由此找到了构思这幅画的最初冲动——“要为农民而创作”。
《父亲》系列手稿,纸本素描,22×30cm,1979。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供图
你是否曾回忆起自己的学车经历,是否还记得那份“艰辛”。不过,别忙着感叹,或许古人在学车时也与我们有同样的心情。在“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古代,古人同样需要学习驾车技术。那么,古人学车也需要去驾校吗?他们都需要学习哪些驾驶技术呢?
随着新春档电影《满江红》的热映,“秦桧”“岳飞”“宋金战争”等词条接连登上热搜。在电影《满江红》中,沈腾所饰演的张大与易烊千玺所饰演的孙均一行,通过周密的设置,成功挟持秦桧,逼使秦桧在全军阵前诵读岳飞之词《满江红》,并命全军复诵。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历史悠久,战绩辉煌,特别是唐装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今天,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抖搂出文物尘封的美丽时,依然能感受到充满活力的盛唐精神。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月令》中说:“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这也意味着立春这一天,万物复苏,开始新一年的四季轮回。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特别注重娱乐性,所以戏曲中总会有一个丑角专门逗乐,小说也多继承了这一特点,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金瓶梅》中的应伯爵就比较典型;有时也会稍加变形,虽非丑角,但总会带来笑料,《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便是一例。
“嫦娥奔月”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提到月宫,就不能不想到玉兔,它同嫦娥一起,构成了中国月亮神话的核心元素。令古人神往的“天上仙境”里,仙女嫦娥总是与兔子相伴。这不禁令人疑惑:从何时起,兔子成了嫦娥定居月亮时的“专属宠物”?
俗话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虽说现在已步入了“五九”,但秋裤仍不能随随便便离身,大家还是需要这一保暖御寒“法宝”。秋裤是怎么来的?古人也穿秋裤吗?让专家带着你一起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秋裤演变史”。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伴随着耳熟能详的童谣,我们来到了农历癸卯兔年。相信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小兔子都是软萌可爱的形象——雪白的绒毛、胖乎乎的身躯,任谁见了都忍不住想摸一下。
我们人生中第一个有记忆的本命年,大抵是在十二岁,可能会第一次听到家里的长辈提醒我们:“今年可是你的本命年。”接着会备上红秋衣、红裤头、红袜子、红腰带、红手链等等,仿佛将要迎接一场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仪式。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认知中,具有祥瑞之意的“兔”可分为凡间之兔与神仙之兔,通常以毛发颜色来进行区分。常见的野生兔子多为黄灰色或褐色,有着纯白色毛发的兔子在古代十分罕见,所以常作为神话中的祥瑞之兔,出现在历代与兔有关的神话传说与艺术作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