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妤”,一个沉睡千年的飞天少女,被神秘空间元境唤醒后,回想起千年前之事。当年,洞窟受损,壁画脱落。如今,苏醒过来的她,决定来到人间收集碎片,复原壁画,重佑人间……“天妤”不是玄幻小说中的人物,而是一个虚拟数字人。过去一年,“天妤”以收集壁画碎片为线索,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数字化演绎,持续向世界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在海内外收获了大量拥趸。(见1月4日《光明日报》)
实践证明,中华美学在当下的数字化浪潮中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人留下震撼而深刻的艺术体验,生动传播中华文化。用现代科技打造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独特意境,是中国数字艺术的重要实践方向。
心怀“国之大者”,当有大道之行。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使命中,我们要通过有底蕴、有新韵的系列化节目,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蓬勃的生命力、传播力,在引领文化节目创作新风尚、打开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视窗中担当主流媒体的责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学科术语正在快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辞书是推广和普及规范名词的重要途径。“不仅百科全书、专科辞书的条目快速增长,而且语文辞书中专科条目的收取也越来越多。”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语文辞书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工具书和百科全书学术研讨会上,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李宇明表示,“新时代的辞书编纂工作应以用户为中心,坚持科学性与大众性相结合。”那么,在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术语名词有哪些不规范现象?辞书在推广和普及名词规范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辞书编纂者又应遵循哪些原则?
“构建人类语言共同体,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国的航天:从神舟十五号发射谈起”“网络华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这是日前由北京海外联谊会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的2022年北京市海外华文教育负责人高级研修班(第一期)的课程主题,让参加研修的海外华文教育机构负责人及海外华文教师感觉“耳目一新”。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当中,中华文化已经变得相当丰富灿烂,给今人留下了一笔又一笔的宝贵财富。在中华文化当中,许多事物都已经超过了其本身的意义,而是转化为更深层次的内涵,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记号,鹤便是其中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文艺界引起热烈反响。网络视听行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方面,都承担着重要作用,责任重大,使命重大。
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地方展区,“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相关成果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从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发现的系统总结16世纪初中国冶铁技术的《铁冶志》孤本,到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清代舟山诗人陈庆槐所著《借树山房诗草》稿本,这些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古籍,属于中国大陆著录未见或缺藏的珍贵版本和品种,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文献价值。把全球汉籍整理好、利用好,意义重大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