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人物 > 正文

专访杨帆 无需感叹昆曲知音少 要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杨帆 饰 梁思成

杨帆 饰 梁思成

标题 专访昆曲大武生杨帆:不要感叹昆曲知音太少,我们要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

昆曲舞台上,他是《夜奔》《单刀会》《千里送京娘》《华容道》里的大武生,完美演绎北方燕赵男儿的豪爽仗义;生活中,他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北方昆曲剧院大武生杨帆结缘昆曲已有40多年了。在最近上演的原创大型昆曲《林徽因》中,他饰演梁思成,这是杨帆昆曲舞台生涯中遇到的第一个知识分子形象,如何以古典昆曲演现代戏、现代人,准确找到角色与自身具有的共同点是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我必须在舞台表演、形象气质上无限接近人物。”

杨帆做过导演、演过话剧、拍过电影,最终还是“留守”昆曲舞台,从懵懵懂懂入行,到与昆曲厮守难分,多的是对昆曲艺术的历练积累,多的也是对昆曲舞台的无限眷恋,多的还是对昆曲艺术传承发扬的重任与担当。说起恩师侯少奎先生,杨帆记忆深刻的是老师细心严格的艺术指导,以及温暖无私的身心关爱。“上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传承,对后辈的教导是纯粹而无私的。”

1982年入学北方昆曲剧院至今,杨帆学习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都与这个艺术殿堂密不可分。他满怀深情忆起往日大伙儿围在一起排戏、说戏的情景,“那是一种家的感觉”。昆曲艺术几经起落浮沉,杨帆说,他并不担忧昆曲的没落与无人问津,“昆曲的节奏和欣赏角度,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的,不要感叹知音太少,这不是我们需要感叹的,作为昆曲人,我们首先要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对喜欢昆曲的观众有交代就够了。”

昆曲舞台上的“梁思成”

中华网:您在《林徽因》中饰演梁思成,您如何理解这个人物?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您做了哪些准备?

杨帆:这部戏是现代戏,要演的是当代人,在形象气质、舞台表演上要能够让观众看到人物的影子。我阅读大量的书籍、看图片等,做了一些对梁思成先生的了解。上个世纪20-30年代,正好是他们风华正茂的时候,年轻又有学问,在当年来说是精英阶层,从小家庭生活优渥,又受到了西方的教育。在李庄,他们行路困难、生活拮据,身体上又有病痛的折磨,但多大的生活落差对他们来说都不重要。他们骨子里的民族气节,强大的信念、坚韧的品格,深深打动着我。

文字提到他第一次软弱是在和当时北京市长要求保留北京城的时候,他失声痛哭,他的恸哭是痛彻心扉的,坚持保留老北京建筑。看到这里我很感动,作为一建筑学的专家,他具有的前瞻性,他对文化的保护与坚守,他的哭泣不仅仅是为了建筑,更是为了民族文化,对于梁思成先生,我充满敬佩。

中华网:您在塑造这一角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杨帆:首先,年龄化是贴近舞台的关键,我已经50多岁了,要演一个20岁左右的人,对我来说,外部形体既要表现出梁思成先生年轻的状态,但又不能显得太过做作。在他们设计国徽和纪念碑的阶段,梁思成先生不管是从学识上,还是从待人接物的状态上,都更沉稳了。用说话的语速、唱腔的声音、走路的台步,去表现一个很成熟的男人,同时他也是一名坚强、坚定、有主见的知识分子,没有了学生时代的彷徨。我在演绎时不能表面地去表现他多么有气质、豪言壮语等,梁思成先生的性格内敛、温文尔雅,这种内化的东西很难表演,我试着找到外部形体的一些动作,找到其特定的姿态去塑造,但抓人物内心的时候,要如何体现呢?尤其是戏曲舞台,和影视又不同,电影可以将镜头推到眼部,通过眼睛或语言去表现,但戏曲舞台表现人物内心,既要带有舞台的表演形式,又要带有韵律性,还要自然适宜不过度夸张表现,梁思成是我目前为止碰到的最难演的一个角色,在平时排练中,我不断揣摩。

想学戏,得吃苦

中华网:您是如何与昆曲结缘的,在您的从艺之路上,有哪些记忆深刻的事?

杨帆:北方昆曲剧院1979年复建院,当时人才匮乏,1982年招收了30个学员班的孩子,当时上戏校有一些优厚条件,一个月25斤粮票,武戏有30斤,每个月还有12块钱的补助,一年有两套练功服。1982年,我11岁,进入北方昆曲剧院学员班,当时是团代班的形式,我们就住在剧院里,日常和演员同吃同住。眼看着老师、师兄师姐们每天排练,随时都能够学习,在练戏时老师会说“孩子,你给我走一遍看看?”因此,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名老师的帮助,很多老师都会为我们说戏。

我当时个子比较矮,按照老生招进去,过了半年,老师说我个子太小,改唱短打武生。头半年拍群戏,半年之后恩师侯少奎就教我学《夜奔》了,当时侯老师在舞台上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他白天教我们,晚上演出。教小孩儿很难,得一遍一遍教,侯老师待人非常和善,讲戏时从来不急。学戏是真苦,但咬牙也得坚持,想学戏,得吃苦。我们这一波从事昆曲的演员们对昆曲美背后的残酷是了解的,只有经历过这种残酷,才能真正地把美带给别人。

老话讲“无技不成戏””戏曲里面有很多是技艺的表现,翻跟头、打靶子等,要通过程式化的表演来展示我们对戏曲的特殊理会,得靠身体来表达,因此身体必须锻炼到柔练、敏捷,才能走得漂亮,飞脚才能打得高,别人在一分钟打完,我可能30秒内打完,才能让观众目眩神迷,夺得掌声。这不是说一说、讲一讲就能做得到的,得付出血的代价,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出不来名角儿,不苦练能出来好跟头吗?能出来好角儿吗?现在武戏演员太匮乏了,全国戏曲界的武戏演员数量都下滑,青黄不接。一方面心疼他们,另外一方面基础打的不瓷实,我们那些老演员,刘国庆老师、曹保平老师50多岁跟我们一起在舞台上演出,摁手一翻七八个蹶腰,真是了不得。

专访杨帆 无需感叹昆曲知音少 要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侯派武生的特点

中华网:请您讲一讲昆曲大武生的表演艺术特点?

杨帆:武生分得比较细,短打武生、箭衣武生、长靠武生,还有猴戏的武生,很多人问武生为何叫大武生?这个行当不单单对文武戏有要求,同时对演员本身的素质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又有嗓子又有表演。比如锤,别的戏拿锤不撒手,我们更多时候走的是样式、做派,要求稳、准、狠。侯派最早传承于京剧的尚派,杨小楼先生是同门师兄弟,武生的归类,从他们开始,以前昆曲很多的剧目,武戏的角色都是由老生来扮演,嗓子都不错,但是在演武戏的时候,缺乏武将的豪迈、刚烈,比如关公,最早是两个行当扮演,一个是老生,一个是花脸,慢慢地这个戏在侯派这儿打响,由武生来扮演,武生不像老生那样文文邹邹,有武将过五关斩六将的杀伐决断的感觉,但又不像花脸,一般花脸有时候架子太大,在扮演人物细腻的地方因为行当的缘故,导致其不太能够擅长表演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侯派武生表演多了一份潇洒和灵动、豪迈和慷慨。

对很多武生演员来说,侯派既很他们希望学习但总是无法达到的门槛儿,现在全国一些剧团也出现了很多条件不错的人才、好苗子。有了年轻演员的人才储备,侯派武生应该能够一直传下去。

戏曲是演员本位制

中华网:除了在舞台上表演,您还担任戏曲、戏曲电影、话剧导演,您曾参与执导戏曲电影《红楼梦》,网络短剧《门萨的智斗》,话剧《教育就是兴国》,昆曲《关汉卿》《西厢记》等,请您谈一谈做导演的感受,您在执导一部戏的时候,看重的是什么?

杨帆:做导演太不容易了,身为导演,首先站的位置不一样,导演是剧本的解构者、解读者,同时又是剧组的领路人,不单是从精神上还是体力上,都需要有极大的付出。做导演是很幸苦的事,从某些方面来说,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和在幕后默默付出,我可能更倾向于舞台。作为导演,我接触了不少话剧、电影、电视剧,我的体会是做导演,文化修养是第一位,戏曲导演要特殊化,要懂得更多,锣鼓、音乐、唱腔等,如何设计演员在舞台上的行动,从某些方面来说戏曲导演的挑战性更大。

看话剧、电影,观众会首先问导演是谁?剧本是什么?但看戏曲,大家首先关注的是谁来演,第二是剧本,第三才是导演。戏曲最早是没有导演的,戏曲是演员本位制,舞台上的一切都是围绕着演员进行的,只有演员才是吸引观众眼球最终的执行者。

谁都可以执导戏曲的结果就是,戏曲要么变成歌舞剧,要么就是奇幻的舞美和灯光展示,连音乐都带着主旋律,那么演员呢?其实音乐等这一切都是辅助演员表演的。观众来看的就是戏曲演员的唱、念、做、武,看他如何体现人物,我们看很多版本的《杜丽娘》,根本不看谁导的,而是看谁来演,杜丽娘和柳梦梅是如何表演的,“山桃红”唱得如何,舞美什么的都是次之。

传统的魅力是永恒的 

中华网:在《夜奔》《单刀会》《千里送京娘》《别母乱箭》《夜巡》《义侠记》《华容道》《麒麟阁·三挡》等经典传统戏中,您喜欢的是哪几部,为什么?

杨帆:《夜奔》《单刀会》《送京娘》这三出戏是侯派最典型的经典折子戏,我演了20年,体会到传统折子戏带给我的魅力,每一次演都能感受自己气息和乐队的配合,和舞台上所有演员气场的融合,是很过瘾也值得留恋的。这些年昆曲排了很多的新编戏,真正留下的有多少?这些传统折子戏,演了上百年,如《单刀会》演了500年。这三部戏,我从小学到现在,依然在唱,观众能在经典戏里,看到历史,看到戏曲真正传承的文化。昆曲最早的是南北曲,魏良辅以昆山腔变为昆曲,当时也是清曲,击节而歌,还没有带舞台行动,《浣纱记》才是真正在演戏。传统的魅力是永恒的,历久弥新,怎么演都不过时,传统戏的程式化已经达到了后人无法超越的地步,我们的脚步、眼神、指法、动作真的已经形成了极高的规格与规范,你不能动它,因为你动它,不可能会比它更好,这些就像教科书似的。

杨帆在《千里送京娘》中饰赵匡胤

杨帆在《千里送京娘》中饰赵匡胤

中华网:《夜奔》是您的第一出戏,当时学习时记忆深刻的是什么? 

杨帆:学《夜奔》的时候,我是最差的一个,个子矮身体又比较软,不够硬实,彩排的时候,师哥身体底子好,侯老师就说“这孩子身体又弱”,在彩排的头天,侯老师拿一个小饭盒来,里面有酱牛肉,说“吃肉长劲儿”,其实那个年代老师对待学生不单单是学生,还把他看成自己的孩子,他们觉得徒弟也是剧种的未来。

那时候彩排连其他行当的老师都过来给我说戏,现在觉得一个旦角儿演员,怎么能给武生说戏,一个普通的学员班的彩排,老师们都来看,参与指导,我很感动,剧场就像家一样,这种氛围也使得我们这一波的年轻人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尤其是昆曲人之间的互相扶持与无私关怀。现在剧院有时候要彩排,我希望大家都来看,比如今天哪个年轻演员彩排了,不止这个行当,别的行当也都来看。

中华网:您在传统戏、新编现代戏、昆曲当代戏、话剧中塑造了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您喜欢的角色是哪个?

杨帆:新编戏《飞夺泸定桥》里面的首长是我印象最深刻的。2000年,剧院复排了一次第二版的《飞夺泸定桥》,这个戏在我们剧院60年代初就排过,有些场合也会拿出来演,我当时已经在里面开始演戏了,演的是炊事班长,那时候身材比较肥胖,看红军连长和首长很羡慕。2016年复排,我终于演上了梦寐以求的首长。这部戏承载着北昆的精神,几十年了从六十年代到现在,比我的年纪都大,这部戏也让我体会到昆曲的传承,能看到一个剧院的传承,领会到老一代艺术家和年轻一代之间的纽带。因为年龄差异,我们平时可能和很多老师们的接触不是很多,但在排练这部戏的时候,很多老师都被请回来,老师们岁数很大了,但说起年轻时候的事儿,都意气风发,让我们很感动,老师们一辈子扎扎实实地搞昆曲,让我们很敬佩。

杨帆在《飞夺泸定桥》中饰红军指挥员

杨帆在《飞夺泸定桥》中饰红军指挥员

观众是昆曲真正存活下去的依据

中华网:你认为当今时代的昆曲,和之前相比,变化在哪里?

杨帆:80年代我开始学戏的时候,一昆曲无人问津,二是昆曲京剧化,那个时候京剧是国粹,别的剧种都学京剧,慢慢地很多剧种就同质化了。

现在昆曲越来越成为当代观众眼里可以和京剧比肩的剧种,昆曲在大学校园很受欢迎,很多人了解到了昆曲,欣赏昆曲文本的文学性、观赏性。很多年轻人走进剧场,觉得看昆曲也是一件很时髦的事。3年前,我们去武汉戏码头带队演出,特意问了剧场人员,当时有昆曲、京剧、徽剧、汉剧、粤剧,得到的消息是,北昆的票买了900多张,而且整个观众年龄段非常靠前,很年轻。

观众才是昆曲不搁在博物馆,真正存活下去最大的依据。如何让昆曲产生真正生存下去的动力,是观众,是年轻观众,所以那次让我有很大的信心,昆曲不单单是因为申遗之后受到国家的重视,也被广大年轻观众所了解。这两年北方昆曲剧院做了一些探索,“不到园林不知春色如许”戏迷培训班,只招收30几个人,但是有300多人报名,而且都是年轻人,这对剧院来说, 300多人就可能变500多人、1000人,这些都是走进剧场的基础。今年8月份,我们举办了昆曲夏令营,去了很多人,观众开始认剧院和演员,想和最好的老师学昆曲。传统古老的戏曲越来越被当代人认知。

中华网:您如何看待戏曲艺术的市场化?

杨帆:戏曲市场化任重道远,不能一下子就推向市场。2001年昆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有改观,但昆曲的市场普及率、支持率还不够高,对这个剧种,国家的支持还是必要的。昆曲作为百戏之祖,有那么高的艺术造诣,可以作为国家的文艺名片,有时候不能过多考虑经济效益,国家对文化的保护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现在因为一些现实原因,比如对时间的限制,有些传统剧目得一遍一遍修改、删减,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损失,会对整个剧造成破坏。

戏曲需要寻找更多与年轻人契合的点

中华网:现在生活节奏快,您觉得如何做才能让有慢节奏的传统昆曲走向更多的当代青年,为他们所接受并喜爱?年轻人欣赏昆曲的建议。

杨帆:学什么都需要引导,老师的引领,老师得告诉他什么是好听的,戏曲缺乏让大家了解的渠道,虽然现在做了很多努力,还要需要继续做下去。戏曲和现实生活有脱节的地方,我并不担心戏曲会灭亡,随着人的年龄段的变化,当他沉下来的时候,会听戏曲的词儿,看看词儿是什么?比如昆曲文本曲牌是宋词,“原来姹紫嫣红”,多好听。

中华网:您除了演、导之外,也致力于昆曲的推广工作,在昆曲在当代的传播普及方面,您的建议是什么?

杨帆:现在流行中国风,穿汉服,年轻人应该受受戏曲的熏陶,站有站姿,比如旦角儿走路上身也不动,都是有规矩的,身体的造型感和仪式感,能锻炼人的气质。戏曲演员的状态不一样,剧种和剧种演员的状态也是不一样的。昆曲和当代结合,需要寻找更多与年轻人的契合点。 

杨帆在《荣宝斋》中饰殷杰。

杨帆在《荣宝斋》中饰殷杰

昆曲的普及推广要有针对性,孩子的理解能力从某些方面来说偏弱,尤其是一二年级,对于昆曲的推广,应该在大学阶段给予更多的力度。大学生的思想、身体已是半个社会人,以后走入社会,可能会离开了昆曲,忙于生活,但是慢慢地,还是会回来的。昆曲的节奏注定只适合一部分人欣赏,不要感叹知音太少,这不是我们需要感叹的,首先作为本职人员,我们要保质保量,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剧目的质量。

(责任编辑:陈玲玲、梁弈文)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2024-09-25 17:29 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2024-09-13 10:04 《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2024-09-10 10:14 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2024-09-03 09:53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皆是人间好时节 ——感受二十四节气图画之美

    皆是人间好时节 ——感受二十四节气图画之美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

    2024-08-29 09:48 二十四节气 夏至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表示动物部首的有65个,这65个部首都是参与造字的智慧祖先根据动物身上的某种特性归纳出来的。具体归纳的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2024-08-27 09:32 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从各式各样的吉他主题活动,到推动吉他走进居民生活,再到吉他年产量占全球吉他总产量的1/7,正安县十余年来大力发展吉他文化,不断擦亮吉他名片,以吉他赋能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

    2024-08-19 10:29 吉他文化 文旅
    不负青春不负国 点赞巴黎奥运会“00”后中国小将

    不负青春不负国 点赞巴黎奥运会“00”后中国小将

    在本届奥运会上,不少“00”后中国运动员让我们印象深刻。新时代的他们敢拼、自信,调皮可爱,也勇于担当。他们,正在接过奥林匹克精神的接力棒。

    2024-08-12 10:26 巴黎奥运会赛场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8月6日,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新闻发布会在乌镇举办。据悉,本届戏剧节将于10月17日至27日在乌镇举行,主题为“如磐”,取“精神如炬,信念如磐”之意。

    2024-08-08 11:12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时光在中轴线上再添新标高——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认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2024-08-05 09:38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