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竟有过这么美的唐代雕塑!这个连鲁迅都推崇的老外给写出来了
作为元、明、清三朝古都与中国文化艺术中心,北京的雕塑文物可谓数不胜数。自清末以来,北京就成为外国学者、收藏家、古董商的神往之地。
喜仁龙
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专家喜仁龙在1922年3月5日就已经在北京了,并在1924年出版了英文专著《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他的另一部代表作《5—14世纪中国雕塑》直至今天仍被西方学者奉为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圣经”。
《5—14世纪中国雕塑》一书初版于1925年,这本书主要介绍了5—14世纪中国雕塑的历史演变,以及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和代表作品。图录部分近千张图片按照时间和省份编排,既集中展示了同一时期不同地域雕塑的艺术特征,又呈现了不同时期同一地域的风格演变。
这些海外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古董商、私人收藏家珍藏的中国文物,相当一部分已经下落不明,更有一些名胜古迹和文物珍藏屡遭劫难,今已绝迹世间。
这本书中亦介绍了不少北京的雕塑,很多是鲜为人知的,如今已大多不存,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珍宝都长什么样?
居庸关云台。位于南口附近,门洞内广为人知的题记以六种文字共同书写而成。刻有四大天王浮雕,图中可以看到其中的两个。广目天王坐在一个蜷曲着的人身上,面目狰狞,右手持一蛇,旁边有二侍者。背景装饰着云纹。
增长天王像。坐在二鬼身上,正要拔剑。两侧各一侍者,身穿戎装,头戴高冠。造像为浅浮雕,刻于砖砌的墙面上。年代为公元1345年。
《5—14世纪中国雕塑》一书对梁思成影响至深。梁思成的《中国雕塑史》讲义中很多部分直接翻译自喜龙仁的著作,梁思成对中国建筑史的叙述也受到喜龙仁的影响;一直很关注艺术和艺术史的鲁迅也注意到并且高度评价喜龙仁的著作。”
两尊麒麟。立于高基座上,位于万寿山下的寺庙前(颐和园附近)。它们显然是仿照古拙时期的样式制作而成,外形、羽翼、身上的火焰纹装饰让我们想到梁墓前的麒麟,但是雕刻年代却明显较晚,极有可能不会早于明代,基座的外形也证明了这一点。材质为白色大理石。
书中记录了不少北京雕塑,并提到:“(天龙山石窟)有很多头像被砍下,经北京运往欧洲”。由此可见当时的北京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中国雕塑代表作品,在北京的外国人也有多种中国雕塑收藏。
大造像碑正面。释迦牟尼佛立像,叶形背光。头光里有过去七佛,背光外缘饰火焰纹。佛右侧是九个小供养人。石碑下面已损坏,其他的次要人物只能看到部分。高7英尺。西奥多·考特收藏,北京。
观音菩萨立像。立于莲座上,头戴宝冠,上面装饰着一尊小阿弥陀佛。腰束长裙,材质轻薄精致,紧贴身体。上身袒裸,仅有一条帔巾从肩头垂下,系于胸前。身饰璎珞。双臂断裂。白色大理石,有彩绘痕迹。高(含莲座)8英尺多。
蒙特将军收藏,北京(1918年)
造像碑正面。浅龛中,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方形基座上,两侧各有一比丘二菩萨。两个供养人跪于基座前,往外各有一小狮子。浅龛上方,四飞天手持花环,狮首上竖一佛塔。麟德元年四月八日(公元664年5月8日)。砂质石灰石。高2英尺。山中商会收藏,北京。
他对房山北塔和南塔以及周边的小塔进行了细致研究,对塔上的装饰性浮雕、镶边、托臂、斗拱和支柱进行了细致描绘——
房山北塔是研究唐朝直隶雕塑的重要起点。主塔周围有四座小塔,都装饰着高浮雕。主塔上没有刻年份,但从一些题记推断,大概建于公元700年后;小塔建于公元722年—727年间。主塔上装饰着两层由陶土烧制而成的浮雕,上层的人物动作灵活,有的在奔跑,有的手持长矛或弓,还有的在努力搬运重物。线条流畅,雄浑有力,艺术家完全掌握了人物的动作和外观,乐于挑战难度更高、更富张力的姿势。
小塔完全为石制,里外都装饰着浮雕。塔内狭小、昏暗,后壁上有佛像及菩萨立像,样式传统,不具备任何特殊的艺术价值。其中一座塔内侧壁上的浮雕很有趣,是一系列供养人,可惜很难拍到清晰的照片。方形入口两侧面目狰狞的力士浮雕更加生动,有的踏在动物(可能代表恶灵)身上,有的则较为克制,但都蕴含着极大的力量,这一点从飘动的衣袂中可见一斑。
南塔与之前提到的北塔相对应,题记表明它建造于辽代天庆七年(公元1117年),小塔建造于天庆八年(公元1118年)。这些造像非常僵硬,面部扁圆丰满,衣褶是简约的双线条式。
浅龛。位于一石碑上部,内有一佛结跏趺坐于方形基座上,施无畏印,旁有二菩萨立像。二龙环绕于佛龛上方和周围,构成石碑顶部。题记中未标明年代,然而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可以推断时间大致为公元680年—690年之间。造像虽小,却很重要,是唐朝时直隶地区雕塑的重要代表。这座石碑和旁边的另一座石碑并立于北京房山附近小西天寺旁的一平台上。
小佛龛。位于一石碑顶部,两条蟠龙围绕佛龛,龛内一佛结跏趺坐于高基座上,施无畏印。这座石碑位于上一座石碑旁边。
房山北塔。佛塔融合了中国塔和印度塔的样式,塔身为八角形。高基座分为两层,每层都饰有植物纹样和人物浮雕。基座顶部有两排斗拱。第二层塔檐比第一层要小,二者下方均有两排斗拱。两层塔身四面都有巨大的券门,其他四面有方形假窗,边框为壁柱和嵌条。塔身上部的球状部分(即覆钵)由一系列细线条组成,再往上是塔刹,上刻九层相轮,顶端为一朵莲花。塔身上部明显为印度风格,与下部不太协调。该塔为砖瓦结构,高250多英尺。北塔上没有标明年代的题记,但基台四隅各有一小塔,年代均为8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这座塔可能建于唐睿宗时期(公元710年—712年)。
北塔塔基和第一层塔身。塔基下部有一排方孔,内有兽首。方孔中间为卷叶纹浮雕。上方有一饰带,饰有高浮雕造像,造像中间的瓷砖上刻着一些造像和花瓶。仿木结构挑檐下有两排斗拱。塔壁、壁柱角和假窗边框均为木构,而非石构。
塔基浮雕装饰。位于北塔塔基上。雕带中是各行各业的人物造像,一些人手持矛或弓,似乎正要攻击敌人;一些人正进献贡品。角上有一些巨人,将塔的上一层顶在头上。其中一人有四条手臂,显然是印度的神。下方是卷叶纹浮雕。接近地面有浅浮雕宝塔,小塔上的题记中记录了捐资建塔人的名字。
第一座小石塔。位于房山北塔塔基一角。下部有一小龛,龛口为长方形,上部塔檐将塔身分为七层,顶部有一小塔。内有一佛二菩萨,见图538A。侧壁为供养人浮雕,没有拍到理想的照片。开元十年四月八日(公元722年4月27日)。
第二座小石塔。与前一座石塔相似。开元十五年二月八日(公元727年5月5日)。
第一座小石塔底层正面。方形门洞上方有一拱券,装饰着卷轴图案。两侧各有一高浮雕力士。透过门洞,可见后壁上高浮雕的一佛二菩萨。
第二座小石塔底层正面。拱券两端处理为卷叶状,样式十分大胆。门洞两侧各有一力士,皆为唐朝雕塑艺术成熟时期的绝佳范本。透过门洞,可见后壁上的坐佛。
第三座小石塔底层正面。方形门洞两侧各有一力士,其中一力士身穿华丽的盔甲,另一力士上身赤裸,肌肉突兀。透过门洞,可见后壁上高浮雕的一佛二菩萨。
力士像。位于第三座小石塔门洞右侧。盔甲装饰华丽,衣带飘动,脚踩一小球。造像高约1.5英尺。
一组浮雕。位于第一座小石塔内。后壁上有一尊坐佛,结跏趺坐于莲座上,结安慰印,两侧各有一菩萨立于小莲座上。主像身后的大背光上刻有缠枝花纹和五尊浮雕小佛。
坐佛,结跏趺坐于方形基座上,两侧各有一菩萨立于莲座上。这些小塔内部又窄又暗,很难拍到优质的照片。这些造像极为重要,是唐朝直隶地区雕塑成熟时期的代表。
房山南塔。共十一层,平面为八角形,立于北塔附近的一处高台上。这是座常见的砖塔,各层之间由塔檐和斗拱隔开。大约250英尺或更高。塔身下部刻有装饰性浮雕,下一页图中展现得更清楚。天庆七年(公元1117年)。此种艺术类型在辽代中国北方地区十分典型。
南塔下部。包括刻有装饰的塔基、第一层塔身(开有券门和方形窗),以及上面的两层塔身(建有斗拱和塔檐)。塔基和上方饰带主要装饰着浅浮雕的植物纹样,也包括一些生动写实的人物和动物像。第一层塔身下方的塔基上有两层莲瓣,形如巨大的花萼,塔身从中升起。
宝塔形纪念柱。立于南塔旁。包括三部分:双层高基座(刻有人物和动物浮雕)、仰莲承托着的八棱塔身(上有题记)、七层塔檐以及顶端的大花朵。
天庆八年(公元1118年)
宝塔形纪念柱。位于南塔旁。平面同样呈八角形,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浅佛龛,龛内有人物造像。顶部是塔檐和硕大的锥形塔刹。
浅佛龛。上图小宝塔上的两个浅佛龛之一,内有坐佛和比丘。造像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明显是典型的辽代雕塑。外形丰满而扁平,接近宋朝流行的样式。
喜仁龙在书中提到:“对于绝大多数依然留在原处的雕塑作品,中国、日本、美国和欧洲私人收藏的雕塑作品,以及公共博物馆收藏的雕塑作品,书中收录的照片都是我自己拍摄的,其他照片则是从博物馆购买的,或由这些机构提供的。有几位私人收藏家和艺术品商人也为我提供了他们所藏雕塑作品的照片。”
中国很多雕塑文物辗转流落至世界各处,被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古董商、私人收藏家珍藏,相当一部分已经下落不明,更有一些名胜古迹和文物珍藏屡遭劫难,今已绝迹世间,可见书中收录图像的的珍贵。
如果您想看喜仁龙的这本书,那么好消息来了。
参考资料:(瑞典)喜仁龙著,赵省伟编,栾晓敏、邱丽媛译《西洋镜:5—14世纪中国雕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
来源:京范儿
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各位大朋友小朋友们都去哪里玩儿了呢? 小编早已过了“过节”的年龄,只有小时候一首首极富京城色彩的童谣至今还萦绕在心头——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
好莱坞科幻动作电影《黑衣人:全球追缉》6月9日在北京举行了电影红毯及发布会,《速8》导演F·加里·格雷携手克里斯·海姆斯沃斯和泰莎·汤普森两大主演亮相,引爆现场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