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恢复高考40年 回顾注定被铭记的1977年

恢复高考40年 回顾注定被铭记的1977年
2019-08-15 10:44:43 北京晚报

随着高考录取逐渐进入尾声,又一批学生即将走进大学校园,开启他们的象牙塔生活。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是通过高考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

1977年的冬天,570万人怀揣积压了11年的大学梦走进考场,拿起笔在印《毛选》的试卷纸上书写自己的理想,竞争那27万个上大学的机会。如今随着高校几次扩招,上大学已不再是难事。同时通过不断的改革,高考也在不断自我完善,让更多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成才之路。回顾恢复高考42年,有一点始终未曾改变:高考所代表的公平、质量至今仍是人们不懈追求的价值观。千万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身命运,也改变了国家命运。

恢复高考40年 回顾注定被铭记的1977年

 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新华社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永舫,就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受益者。他从小在农村长大,29岁才考上大学。他说,如果没有高考,他可能一直会在老家的微生物农药厂当化验员,或者已经回家务农。正是通过高考,他凭着“天道酬勤”的信念,以坚强的意志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科研道路。

童年时代的李永舫一直在河南睢县老家生活,是一名农家子弟。他很聪明,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习成绩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但1966年高中毕业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和当时其他学生一样,李永舫被迫停止了学业,1968年回到农村当了农民,两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县城的微生物农药厂当了化验员。“想上大学,但是没办法,有时候厂里来大学生实习,不管是哪个学校的,我都非常羡慕。”李永舫说。

1977年,中断了11年的高考得以恢复。恢复高考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当时不少人彻夜在书店排队,就为了买一套“数理化”自学课本,买不到的人就向熟人借来手工抄写。那时29岁的李永舫已经成家,有了孩子。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他第一时间报了名,开始全力备考。高中毕业虽已11年,但是凭借扎实的功底,加上充分的备考,他最后四门科目总分超过350分,其中数学考了99分,理化考了94分。李永舫被当时的华东化工学院录取。

1978年2月,李永舫辞去了微生物农药厂的工作,告别父母和妻儿,怀揣录取通知书登上了商丘开往上海的火车,开启漫漫求学之路。这趟开往大学的列车迟到了整整11年半,他从此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年龄差异巨大是那届大学生的普遍特点。李永舫笑言,当时班上既有他这样的“叔叔”,也有才十八九岁的姑娘、小伙儿,“同宿舍的6位同学里就数我年龄最大”。

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在大学里努力学习的程度完全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在华东化工学院,李永舫读的是抗菌素专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尽全力弥补已经错失的11年学习时光,一切精力和时间都被用在了学习上,不论严寒酷暑,坚持每天早晨4点多起床,夜里10点就寝。当时的上海是全中国最洋气的城市,但是从农村出来的李永舫入学一年半,竟从没到市区玩过一次。

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普遍经历过“文革”和上山下乡的底层磨练,有着很丰富的社会阅历,理解力和思考力很强,加上他们学习非常刻苦。这使得那一批大学生出现惊人的高成才率,许多人迅速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中有国家领导人,也有省份、部委的主要领导,央企、民营企业的知名企业家,以及各领域的科学家、两院院士,有力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发展。

1978年入学后仅8年,李永舫就在1986年取得了博士学位。然后进入中科院化学所,跟随钱人元先生进行导电聚合物电化学方面的博士后研究,1988年留化学所工作。在此后的30年间,他一直致力于共轭高分子和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伏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3年,李永舫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恢复高考40年 2.28亿人参加高考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2年举行了全国统一招考。从1952年到1966年,14年高考选拔了大批人才,有力支撑了新中国三十年的发展。“文革”期间高考被迫中断。1977年9月,已经停止了11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恢复。当年12月,570万人奔赴考场,27.3万人被录取。1978年高考完全恢复正常,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两批人都在1978年进入大学,都被称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从1977年一直到现在,高考制度从未中断并且进行了多次改革。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此前表示,从1977年至2017年恢复高考40年来,我国累计有2.28亿人报名参加高考,高等教育已培养了9900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

高考仍将强力推动中国发展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高考仍是教育的“指挥棒”、社会的“稳定器”,未来的高考改革“只会越改越好”。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认为,新高考应尽可能地减少对于专业的限制,少用考试科目去限定招生专业,因为大学现在都强调宽口径、通识教育了。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采用了大类招生的方式。用简单易懂的方式选拔人才,尽可能地保障公平,高考还将在中国发展中发挥强大的推动力。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张航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