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除了吃月饼,中秋节还可以做这些事……
中秋是华夏民族岁时节日系统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民俗节日。中秋节最核心的起源要素,是从上古时代就有的月神信仰衍变而来的敬月习俗,以及流传几千年的祭月之风,它实际上是华夏民族的“祭月之节”,这个节日保存着先民古老的天地人和的哲学思考,蕴含着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敬月信仰。《尚书·尧典》中有“宵中,星虚,以殷仲秋”的记载,《周礼》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说法,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单纯的月令时间,并无节日之意。中秋成为节日,是唐宋以后的事。嫦娥奔月、金蟾玉兔、吴刚折桂的美好传说,还有月饼起源与元末起义之事等等,无一不是附着在中秋节上面的美丽传说,这些美好传说与故事,又进一步丰富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阖府团圆“斋月供”
流行在吴地的中秋“斋月供”习俗,是“祭月”的别称。祭拜月神(民间也叫太阴星主、月姑、月宫娘娘),曾经在中秋节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明清以后,人们中秋祭月时功利因素渐增,在祭拜时祈求的是一些老百姓希望的发财平安、身体健康一类。吴地八月十五晚上,醉美中秋月,家家户户都会朝月出的方向,在天井或院子里搭起神台、摆好瓶花、香案、焚香点烛,设下供案,陈列一些应时的瓜果,再加上清茶、素油、月饼、糖果等祭品,等月亮升起,讲究一点的还特别用江南“水八仙”供月,例如,供上“子孙藕”(带有大小分枝的莲藕,寓意合家欢聚、子孙绵延、兴旺发达等美好祝愿)、“和合莲”(籽粒饱满、没有缺失的莲蓬,寓意吉祥圆满)、糖芋艿、红菱、芡实(俗称鸡头米),还有石榴、栗子、团子等。当然,家家户户供上月饼也是必须的。华夏祭礼讲究“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秋祭月关键是向月神示敬,天气因素不是关键。中秋无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如遇阴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
“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聚食合家门不出,要同明月作团圆。”《红楼梦》第六十七回,抄检大观园后的中秋节,尽管大家族已现颓势,依然按照习俗团圆聚食。
一年中秋至,又见圆月时。今年的中秋月依然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天文专家介绍,受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影响,14日的最圆月(也称“满月”)是今年内的“最小满月”,娇小玲珑惹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