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月三,咬一口春天的味道
3月26日是农历三月三,也是传统的上巳节。几千年来,这都是中华各族人民踏青赏春的佳节,也是文人墨客曲水流觞的日子,而作为一个“吃货”民族,今天的中国大地更是少不了各种美食的身影,而且各地都有截然不同的特色,绝没有哪种吃食会“一统天下”。
五色糯米饭
每年三月三到来之际,广西的许多地方都有蒸制五色糯米饭迎接节日的习俗,以祈祷五谷丰登,五福临门。这种糯米饭又称“乌饭”“青精饭”,这一习俗沿袭久远,清代《武缘县图经》载:“三月三日,取枫叶泡汁染饭为黑色,即青精饭也”。糯米饭的五种色彩,主要是用天然植物浸泡出液,得到不同的色彩,再拌着糯米,合而蒸之得来。
诱人的五色糯米饭
三月三之前,如果去广西的市集逛逛,你就能见到各种各样的染色植物。染红、紫几种深浅不一的颜色的红蓝草、染黑色的乌饭叶,也就是枫叶,还有染黄色的密蒙花、黄姜或是栀子。在路上行着,时可遇见拿着新买的植物的人家。
这些植物都有讲究。密蒙花香气浓郁,在广西村落的后院中常能见到它的身影,临近春节开花,此时摘下新鲜的花晒干,便可在三月三前拿到集市上去售卖。而枫叶则要采它在早春时期生出的柔嫩的新叶和枝条。红蓝草则有两种,叶片较大且无绒毛的一种用来染紫色,叶片小而有绒毛的一种用来染红色。
密蒙花在广西十分常见
把枫叶和它的嫩茎之皮放在臼中捣烂,稍为风干后浸入一定量的水中,浸泡一天一夜后,把叶渣捞出滤净,即取得黑染料液。染色时,要将黑染料汁要放入锅中煮至五六十摄氏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
黄色糯米饭则只需将密蒙花汁煮沸,或将栀子捣碎放入水中浸泡,得到黄澄色的染料液,将糯米放入其中浸染就可以。而红色糯米饭和紫色糯米饭则是用红蓝草经水煮而成。如果要得到绿色的糯米饭,则可混合蓝色和黄色的染料汁就行。
蒿子粑粑
皖南在上巳节这一天普遍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而在大别山腹地的霍山、舒城、霍邱、金寨地区,还有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吃蒿子粑粑可以“巴魂”的传说。当地人认为“三月三”这一天大小鬼都会出来索人魂魄。吃“蒿子粑粑”是为了把魂魄牢牢的黏住,不让小鬼摄走。不仅要吃蒿子粑粑,晚上睡觉的时候要把鞋翻过来,鞋底朝上,这样的话就算魂魄要走,穿不了鞋也是走不了的。
野艾蒿
春节过后,皖南的山坡上就长满了野艾蒿与鼠麴草,这两样便是做蒿子粑粑的原料,野艾蒿被称为“艾蒿子”或“蒿子”,是一种菊科植物。鼠麴草也是一种菊科植物,当地称为“棉花蒿子”,这是因为鼠麴草周身都覆着一层柔软的白色绒毛。这两种植物,早春时节正是柔嫩的时候,堪堪可食,若是过了清明,便老了。
做蒿子粑粑,要准备好这两种植物,将糯米磨粉,再剁碎蒿子,挤去汁水以去其苦涩。取一块过年时剩下的腊肉,要纯肥的,再摘一把蒜苗。用腊肉丁熬油,再下碎蒿子,下蒜苗,翻炒过后,加盐,加热水,最后再入掺好的糯米粉和粘米粉,在锅中拌匀,不一会儿,粉团便好了。用粉团做成一个个饼状的粑粑,在锅中煎到两面金黄,就得到了香气十足的蒿子粑粑:外壳焦脆,内里绵软,带着蒿子的清苦,又咸香可口。最好趁热吃掉,冷了的蒿子粑粑再蒸熟,便不复脆嫩的口感了。
做好的蒿子粑粑十分诱人
荠菜煮鸡蛋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江南的许多地方,三月三都会吃荠菜煮鸡蛋。春天的这个时候,荠菜在江南已经是漫山遍野,去山上掐一把,或者在市场上买一把鲜嫩的,叶子翠绿,顶端还开着一点细小白花,再加上几个鸡蛋,便是原料。做法也简单,一锅水,放入荠菜,加进鸡蛋连壳煮。等鸡蛋差不多熟了,用筷子把蛋壳敲破些,再接着煮一会,荠菜的清香就煮进了鸡蛋。
荠菜与鸡蛋的搭配,十分春天
上巳节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起源于何时呢?清代道光时期叶调元《汉口竹枝词》里有一首写道:“三三节令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又耐香。”作者在自注中说,“俗呼荠曰地米菜,三月三日以此煮鸡卵食之,云可明目。”
星星点点的荠菜花
荠菜在上巳节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除了吃,妇女们还会在当天插戴荠菜花。将荠菜花置于灶上和门上,可以驱虫蚁。清代顾禄的《清嘉录》里,三月三则有“野菜花”一则,记苏杭上巳以荠菜花置灶上或戴头上的习俗:“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径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或以隔年糕油煎食之,云能明目,谓之‘眼亮糕’。”
(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及网络)
2019年岁末,由中国建投旗下建投书局、上海市虹口区委宣传部、澎湃新闻共同打造的建投读书会开启第六季——“风雅江南”系列,这是继去年冬春的“走进江南”“江南经济史”后
《梁祝》,是千百年来感动中国百姓的江南民间传说,是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也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最经典的剧目之一。9月26日,新版越剧《梁祝》将作为“大蝴蝶”的首场献演,为这座西子湖畔的文化地标揭开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