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龙夺珠端砚与六朝陶兽水盂,贵博藏了哪些文房珍宝?
中国传统的文房用具,器型繁多、种类复杂、用途广泛,在所有文房用具中,除了有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还有“书案三珍”即水盂、水注、水洗。
在贵州省博物馆馆藏杂项文物中,有端砚中的名品清透雕云龙夺珠端砚,亦有形态生动雄浑的六朝青釉陶兽水盂,还有文雅工整的雍正粉绿笔洗等等。
(一)砚
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文房四宝中能传世最久的一宝。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徐公砚、易水砚、松花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最著名的是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砚,山东鲁砚、江西龙尾砚、山西澄泥砚。
砚台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馆藏有西汉画眉点脂砚(图一),一套两块,一为方底圆面画眉石,一为陶片上有胭脂痕。为古代妇女化妆用具。
西汉画眉点脂砚
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馆藏清仿顾二娘簸箕形端砚(图二)可窥一斑。这件砚台为簸箕形,质地端石,外部呈现浅银灰色,砚台底部带有胭脂色,石质细腻,雕琢精美。正面边沿篆刻“吴门顾二娘制”六字,底部“端溪西洞”四个字皆为篆体。
清仿顾二娘簸箕形端砚
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而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则更加丰富。馆藏清透雕云龙夺珠端砚(图三),长方形,为老坑石端砚,石质细腻温润;纹饰雕琢极为精细,线条豪放,生动有力,具有立体感。石色灰紫,天然纹有胭脂晕、火捺、六眼,十四云头,原装盒。砚台正面中下方为墨池,墨池四周精细雕琢大中小四条龙纹及流云纹。图案中的“六眼”即作珠,呈米黄色,恰巧分布在四条龙身周边,形成了中国传统雕刻中的“双龙吐珠、双龙夺珠”的纹样。珠即石眼,端砚石有眼者尤名贵。
清透雕云龙夺珠端砚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今天大多数的历史学家都相信,大约在11世纪发生了一场“唐宋变革”:中国历史从中世纪的黄昏转入近代的拂晓时刻
到了金代,金在北京建中都城,象也进燕京。至元、明,京城里象的数量已很可观。明弘治八年(1495年),皇家在京建象房,集中管理。“象房在阜财坊宣武门内西城墙”,同时造象房桥(《宸垣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