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盂
水盂,古代读书人用于砚池的贮水小罐,是指盛水以备磨墨之用的盛器,器型一般不大,多为圆形,小口大腹。取水往往使用细长柄的铜水匙。制造水盂的材质以瓷质居多。水盂除实用意义外,更多的是带有观赏陈设。它供置于书斋的案几之上,与砚田相伴,与文人相对。
馆藏六朝青釉陶兽水盂(图十),塑为狮形,昂首站立,全身用细纹刻画出卷曲的毛发,狮背有一长颈口,狮身饰青釉,开鱼牙片纹,看起来形态生动、雄浑。
六朝青釉陶兽水盂
馆藏西汉铜兔水盂(图十一),长椭圆形。兔昂首挺胸,四足作跽伏状。腹内空,背部剖成一凸盖,背脊上一扣片插手两耳间,用铆钉固定背脊至尾,有一尾片,既是兔子的尾巴,又是掀盖之钮。设计之巧妙,造型之优美,可算一件佳品。
西汉铜兔水盂
在古代,“书案三珍”多为上层社会贵族、士大夫阶级和文人雅士使用。故而,历来特别讲究其艺术品位。这些既体现了古代文人“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的心境,也折射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水注
水注,也称为砚滴,其功能是往砚台上滴水之用。器形似小水壶,其细小的流可供注水用,大多中空而无盖,有的设有小气孔,用手指按住气孔,水便流不出来,以掌握注水的多少。制造水注的材质以陶、瓷、铜、玉为多见,形制丰富多样。
馆藏六朝青瓷蛙形水注(图十二),圆形,被做成圆鼓腹,前伸一嘴,双眼圆睁,跃跃欲试的扁状蛙形,背部塑圆管型注水口,通体为黄绿开细片纹釉。形体别致生动。当它陈于案头,予人的感觉是件精致玲珑的工艺品,凭添了主人的几分雅趣,看见它,我们会啧啧赞赏制作者的奇思与巧制。
六朝青瓷蛙形水注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今天大多数的历史学家都相信,大约在11世纪发生了一场“唐宋变革”:中国历史从中世纪的黄昏转入近代的拂晓时刻
到了金代,金在北京建中都城,象也进燕京。至元、明,京城里象的数量已很可观。明弘治八年(1495年),皇家在京建象房,集中管理。“象房在阜财坊宣武门内西城墙”,同时造象房桥(《宸垣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