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穿越回明清,你最想做什么?
在故宫已经工作了四十余年的王津,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古钟表修复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他想回到乾隆年间,“感受那时修钟表的感觉”,又笑称“怕修不好被斩了”。
曾任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的单霁翔,很想体验自己的老前辈——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单士元的人生,从清末、民国再到新中国,去陪伴故宫经历各个时代的风风雨雨。他还说,单士元先生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他“从来不收藏文物,他认为一个博物馆工作人员要坚持自己的本分,坚持自己的道德标准”。
知名编剧史航想以另一种方式进入历史——要跟随清朝的第一位洋人摄影师进入紫禁城,在慈禧太后、李莲英拍照时过去蹭一个影儿。“曹雪芹都进不去,我能进去。”
阿来与赵东的回答则与自己所生长的故乡有关。作为一名地道的四川人,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想做“第一个把辣椒带到四川的人”,因为明朝年间的四川人还不吃辣椒。
五粮液股份公司副总经理赵东想回到古戎州(今四川宜宾),与当时陈氏家族酒坊里的前辈匠人切磋技艺,也想知道为什么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要用大米、糯米等粮食酿酒。
幽默又不失内涵,大开脑洞也严肃思考——8月30日下午,由五粮液独家支持的南方周末N-TALK“明清风华”特别场落地成都,携手阿来、单霁翔、史航、王津搭建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传奇国宝到匠人精神,从民间志趣小说到盛世美酒,品经典,聊文化,为现场观众奉上了一场有趣有料的精神盛宴。
单霁翔:让普通人亲近的,才是好的博物馆
故宫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古建筑群,珍藏着不计其数的国宝珍品,也是世上接待来访人数最多的博物馆。
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单霁翔认为,“与深锁库房相比,文物更应该得到修缮,重新回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在日常展现魅力。如此一来,就能吸引更多民众去了解文物,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之中,文化遗产也会更有尊严和活力”。
单霁翔分享了近年来故宫为保护文化遗产所做的努力:铺设道路,整改过去坑坑洼洼的井盖和管道,让参观者的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修缮建筑,将精美的大殿与古老花园再现世人眼前,不断扩大游客的游览面积,等等……
故宫也推出了不少新玩法,比如让游客通过VR技术穿上古装拍照留念,在故宫里欣赏戏曲表演,开发故宫文创,举办各类历史文化展览等,让普通大众通过更多方式亲近故宫。
“不是开放了就一定是好的博物馆。要深挖自己的文化资源,不断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大家真正感到这是‘我们的’博物馆,是一个回去了还想再来的博物馆……我们为此而努力。”
王津:不负匠心,让古老的时光再次流淌
钟表是从明代进入中国的,跟随西方人一起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王津看来,不少古钟表也是明清气质的重要传承,将明清之际中国宫廷的审美风范展现得淋漓尽致。
上世纪70年代,王津开始学习修复钟表,接手了师傅的工作台和修复工具,全身心投入其中。第五代本有3位学徒,最终只有他一人坚持了下来。
如今,故宫钟表修复依然面临着缺乏人才的困境。“我从之前到现在一共招了4个徒弟,其中3个都是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播出以后招到的”,王津说。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修复钟表这门手艺活很枯燥。一个精巧的古钟表不乏上千个零件,每一个零件都要重新清洗、修补,不断调试至修缮成型,极其考验耐心和细心。经常是“费了几个月的时间(修一座钟),真正的表演就1分钟”。
王津分享了修复铜镀金双马驮水法钟和蓝色珐琅葫芦转花钟的经历,并播放了两座钟表完成修缮后再次运转的视频。当齿轮逐渐契合并转动,小机关轮番上阵表演,叮铃铃的老式钟表声响起,全场观众都屏息观看,仿佛立刻进入了奇妙的古钟表世界,感受着时光的浪漫流淌。
史航:在众生之苦中,找到温柔之气
在史航看来,王津修复钟表之乐其实是一种造化天工的喜悦。我们谈起钟表,那是“风物”。匠心修复,看着钟表一点点恢复转动时的惊喜,则叫“风华”。“在劳动中焕发的风华,在于人情人性中的美好。”
于史航而言,《聊斋》也是一部蕴含人情之美的经典。蒲松龄的故事中,他最喜欢的是《王六郎》。捕鱼人许某因每晚向河中“敬酒”,感动了溺鬼王六郎,王六郎则帮助许某捕鱼以酬谢奠酒之情。当王六郎迎来可以替死的人,却因对方是怀抱婴儿的妇女而放弃,甘愿继续作溺鬼。史航认为,这当中有自我牺牲的元素,也有对朋友的顾念。故事中的人情混沌而不含糊,世事中自有温度。
《聊斋》中还讲述了不少关于众生之苦的故事。有被邻翁痛骂后才得以缓解报应的偷鸭者,有学穿墙术的王山道士,有妻子红杏出墙、最终选择放下的捕快张三……
史航将当中的世事之憾娓娓道来,但却感慨,“在这些苦中间,我其实能找到一些温柔之气”。
阿来:川酒的工艺传承至今,是文化生命力的最好见证
阿来是一位地道的四川人,他对川酒的历史如数家珍,和酒相关的诗词歌赋更是信手拈来。在他看来,四川这片土地上所保留的明清风华,最直观的一个体现就是酿酒技艺的传承。
今天通过考古和科学的分析,知道如五粮液这样的川酒仍在使用几百年前的老窖池,还沿用同样的技艺酿酒,且由于时间的沉淀,酒的风味和复杂性增加了很多。川酒的工艺一直在传承,并不断地发扬光大。
历史上也有很多诗人和川酒有关,比如李白、杜甫、孟浩然来四川,都要喝川酒,和成都人打成一片,“把酒话桑麻”。
阿来认为,在宜宾住了三年的诗人黄庭坚就是最懂酒的人。“姚子雪曲,杯色争玉。得汤郁郁,白玉生谷……”诗歌《安乐泉》里写到的姚子雪曲,即是由五种粮食酿造的美酒——五粮液的前身。
跟随阿来的讲述,观众再次品读了古诗词中的美学和意境,在历史的古韵中仿佛回到了那个光华万丈的时代。
盛世出佳酿
在特别增设的圆桌对话环节中,主持人张菁与四位演讲嘉宾,及五粮液股份公司副总经理赵东就如何延续文化和传承经典展开了讨论。
如何保护和继承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甚至有所创新,是摆在今人眼前的一个难题。王津认为,文物修复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故宫钟表修复到王津是第三代,他觉得还要有第六代、第七代,把老一辈的精神传下去。单霁翔则提到,现在不少年轻人会穿汉服或唐装到故宫,这体现了他们心中对中国味道、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往。“今天的年轻人有自己的追求,我们应该顺应这种追求,努力给他们创造条件,振兴传统文化。”
大众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影响着其传承和发展。阿来认为,家乡是我们看得最清楚的历史样本和文化样本。“我们从小在一个地方长大,对当地的认识比较全面,但对家乡的情感可能导致我们的一些认识偏差。我们有时候会因为爱而屏蔽一些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带着批判性去审视故土、审视文化。”
史航则认为,当下人们经常把弘扬文化与“将人和文化生硬地捆绑”混为一谈。“我们对文化的态度,如果变成只有早自习和晚自习,强迫人们去学习,那么人就会想逃走。最好的是,我们对文化保持一种亲切感。”
沉淀的是经典,延续的是文化。赵东提到,明清酿酒工艺进步,饮酒之风在皇室盛行,也融入文人墨客、市井生活的精神之中。五粮液有两个引以自豪的国家级遗产,一个是650余年从未间断使用的明初古窖池群,另一个是五粮液传承千年的酿造技艺,这奠定着五粮液的品质。“我们始终坚持匠心坚守,坚定文化自信,以创新精神弘扬传统。”五粮液近年来携手故宫等文化大IP,“以六百年,敬六百年”,以文化与文化碰撞,频频进行跨界新尝试,希冀能与大众共同见证传承数千年的中国智慧。
风物、风俗、风华、风骨……这是一次历史与当下的碰撞,是一种观点与另一种观点的相遇。好古人所好,思古人所想,感受这个国度、这片土地的文化与生活何以演变至此,又给予今人什么启示。正如N-TALK舞台一直在寻找的“遥远的相似性”,以古观今,在交错的时空与各色人物中,追寻共同的、向上的精神价值。
本次活动还得到了成都活动情报站、成都那些事、成都全搜索、成都全搜索新网、成都生活君、另一个成都、漫成都、一筑一事、You成都的特别支持。关注南方周末微博及APP,嘉宾演讲全纪录视频将于近期推出,敬请期待!
此外,由五粮液携手南方周末打造的“传统与传奇:顶尖博物馆探访计划”已于7月启动。该计划以国内五家顶尖博物馆为主线,从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到敦煌研究院、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以深度系列报道、vlog视频和纪录片等形式,专访博物馆人士、文博专家、文化名人,探寻博物馆珍宝的秘密及其背后的故事。跨越时空与历史、传统对话,以此勾勒出一个关于传统与传奇的中国叙事。
端午佳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有祛毒迎祥瑞的传统,历代画家笔下多见午瑞图(或称“端午景图”),这最早可追溯自宋代,明清时期,“午瑞图”创作进入高峰期,文人画家与宫廷画家都曾进行“午瑞图”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