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神奇知识增加了,如何科学证明一副9500万美元的名画是真迹?

神奇知识增加了,如何科学证明一副9500万美元的名画是真迹?
2020-10-16 12:12:07 中华网文化

你有没有想过,在博物馆或者画展上看到的那些动辄价值千万美元的画作,可能是赝品?

几乎每隔几年,人们就会看到关于某某天价名画实则赝品的新闻不胫而走。甚至很多赝品本身就是已有百年历史的文物……这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画作,虽把不明真相的群众玩弄于股掌之间,却也增添了那么一丝神秘气息。

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重重迷雾,看看梵高最具争议画作《麦田里的柏树》的真假之争。(小知识点:梵高和凡高都是正确的,梵高是大众最为习惯的写法。但在权威出版物《辞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上,都写做凡·高)

神奇知识增加了,如何科学证明一副9500万美元的名画是真迹?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9500万美元的凡·高名画是赝品?

凡·高可能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西方现代主义大师,他的《吃土豆的人》、《向日葵》和《星夜》都是家喻户晓的传世佳作,各种茶杯、电脑和手机屏保都用的是这些作品的图案。美国作家欧文·斯通(Irvining Stone)的凡·高传记《渴望生活》曾于 20 世纪80 年代在中国的艺术界广为流传。

2016年11月,美国一位名叫詹姆斯·格鲁姆德维格(James Gru- ndvig)的作家向媒体披露,他认为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的估价高达9500万美元的凡·高的《麦田里的柏树》是赝品。这一质疑引起了公众和博物馆的重视。为了澄清事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方回应说,博物馆网站上已经公开了画作流传有序的信息,还有科学检测的报告为博物馆背书,可以证明那幅馆藏画作是凡·高的真迹。

神奇知识增加了,如何科学证明一副9500万美元的名画是真迹?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景

质疑者的理由:绘画水平太差、画卷没有折痕、来源存疑

格鲁姆德维格所提出的疑点是否有道理,博物馆的回应是否具有说服力呢?作为质疑方的格鲁姆德维格只是一位业余爱好者,并不是鉴定家或艺术史家,虽然他似乎能够如数家珍地介绍凡·高的事迹和作品,但没有提出经得起推敲的问题。他认为这幅作品最值得怀疑的地方在于作品的绘画水平。

《麦田里的柏树》被认为是凡·高最好的风景画之一,但画面的颜色处理却不尽如人意,最大的瑕疵在于画作中心部分的山丘,这本是前景处麦田和背景天空之间的分界线,但这组山丘的中间有一个非常不和谐的蓝色块。格鲁姆德维格说:“凡·高是不会犯这种错误的,那个蓝色的斑点是那么异乎寻常。凡·高从来没有画过蓝色的斑点。”

此外,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还藏有一幅凡·高的柏树作品,与之相比,《麦田里的柏树》中的柏树颜色更加深暗,对此格鲁姆德维格认为,两幅作品在色调和笔触上有明显的区别,看上去不像出自一个人的手笔。

除此之外,凡·高作画的速度和创作量是惊人的,油画作品往往几天甚至一天就画完了。凡·高在完成作品后会把画布从画框上拆下,然后卷起来邮寄给弟弟提奥。而他这些油画很多颜料都还没有干透,在卷折的过程中会在油画表面留下颜色层断裂的痕迹。格鲁姆德维格认为大都会的《麦田里的柏树》并没有明显的折痕。

最后,这幅《麦田里的柏树》来源也有很大的问题。虽然这幅作品是由凡·高的侄子通过商业画廊流通到市场的,但格鲁姆德维格认为这幅作品是埃米尔·舒芬内克(Émile Schuffenecker)伪造的。

舒芬内克被认为是一位三流的印象派画家,在凡·高的弟弟提奥去世后,其遗孀约·邦赫(Jo Bonger)曾请舒芬内克帮忙修复凡·高的一些画作。在此期间,舒芬内克了解到了凡·高绘画的全貌,因此能够按照凡·高的风格仿制他的作品。

格鲁姆德维格注意到大都会的《麦田里的柏树》并没有出现在1891年凡·高遗产清单中,因此这幅画的来源存疑,应该是伪作。

《麦田里的柏树》何许“画”也?

《麦田里的柏树》是凡·高在疯人院被允许野外绘画时所创作的一个系列作品。在此期间,凡·高创作了他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星夜》,而《麦田里的柏树》则是与《向日葵》相对应的系列,凡·高自认为这是他最满意的夏季风景画作品。

凡·高画过的《麦田里的柏树》起码有 12 幅,但流传下来的构图相似的有三幅:一幅在伦敦的英国国家美术馆,还有一幅为希腊的一家慈善基金会(Stavros S. Niarchos)所有。格鲁姆德维格认为三幅中,除了大都会的那一幅都是真迹。凡·高还绘制过这一系列的素描稿,这些素描稿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凡·高美术馆(图4)

鉴定一幅作品的真伪,手法无非那几种:(1)流传有序;(2)材料论证;(3)技法风格。如果在这三个方面全部有直接的确定性证据,那么作品就可以判明是真的了。反过来说,如果三种鉴定手法,任一环节出现矛盾,就可以证明作品是假的了。当然,这是鉴定的理论和逻辑。而实际上,很多时候并无法直接证明某个画作的流传和材料,但又没有关键的证据可以反驳,这个时候,对画作的鉴定就会出现争议,此时也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至于技法风格,也都只能侧面证明,因为大多数伪作的基础就是风格学。如果连风格技法都没研究好就去造假,那伪作是无法登大雅之堂,供专家们坐而论道的。

从流传顺序来看,这幅画作是凡·高的侄子在 1900 年通过巴黎的画商卖给舒芬内克的,一年后从舒芬内克那里流传到了奥地利的一位王公贵族贝尔蒂尔(Louis-Alexandre Berthier, prince de Wagram) 手上,然后通过巴黎一家画廊于 1910 年卖给了著名的德国画商保罗·卡斯尔(Paul Cassirer)。1910 年底,卡斯尔在柏林转手卖给了弗朗兹·冯·门德尔松(Franz von Mendelssohn)。门德尔松家族后来搬迁到了瑞士,于 1951 年将画作卖给了比勒(Bührle)家族。比勒家族在 1993 年以 5700 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的外交官沃尔特·安嫩伯格(Walter Annenberg),后者购得画作后即刻捐赠给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由此来看,确实从流传顺序的角度来看,格鲁姆德维格的质疑并非毫无根据。

画布上的麦糠和沙砾都没放过:大都会高科技鉴定报告认定是真迹

不过这也只能说明,这段流传链条的一个环节可能出现造假情况,并不能确证作品就是赝品。为此,博物馆还提供了一份详细的科学鉴定检测报告,并配有高清的图片说明。

首先,报告认为大都会的《麦田里的柏树》是这个系列的第一幅作品,是凡·高在室外写生时绘制的,而英国国家美术馆的那幅是凡·高在疯人院里根据写生作品复制的,在基金会的那幅是凡·高送给母亲和妹妹的缩小复制版本。

写生版《麦田里的柏树》与后面两幅最大的不同是在画面左边麦田边缘的绿色线条处理上,凡·高美术馆的那幅素描版和写生版一致,说明复制版是对写生版进行了调整,因此在线条处理上趋于理性(图1、图2、图3、图4)。

图1(左):《麦田里的柏树》(写生版),1889年6月下旬,布面油画,73.2cm×93.4cm,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图2(右):《麦田里的柏树》(复制版),1889年9月,布面油画,72.1cm×90.9cm,英国国家美术馆

图1(左):《麦田里的柏树》(写生版),1889年6月下旬,布面油画,73.2cm×93.4cm,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图2(右):《麦田里的柏树》(复制版),1889年9月,布面油画,72.1cm×90.9cm,英国国家美术馆

图3(左):《麦田里的柏树》(缩小复制版),1889年9月,布面油画,51.5cm×65cm,私人机构收藏图4(右):《麦田里的柏树》(素描版),1889年6月下旬,素描,47cm×62cm,荷兰凡·高美术馆

图3(左):《麦田里的柏树》(缩小复制版),1889年9月,布面油画,51.5cm×65cm,私人机构收藏

图4(右):《麦田里的柏树》(素描版),1889年6月下旬,素描,47cm×62cm,荷兰凡·高美术馆

能够证明画作是凡·高写生时创作的另一个重要证据是,在颜料层里面检测到了一颗麦糠。这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1993年对画作进行表面清洗时发现的。在画作的底部颜色层里面还发现了些许沙砾,也可以证明画作是在野外完成的。

除了作品的尺寸与凡·高给弟弟的书信中描述的一致,属于30号尺幅,更为重要的是,画布的纹理与凡·高美术馆藏的几幅凡·高在疯人院时期绘制的油画一致,可以精确判断这一批画布是凡·高在1888年2月至1890年7月之间所使用的。

通过X射线检测可以发现,画作的绘画笔触和绘画步骤与素描版接近。画作不同的局部笔触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多样,这符合凡·高绘画的习惯。画作的涂色方法与大都会的另一幅凡·高的柏树非常接近。

最后,这幅画作实际上也存在卷起打包的痕迹,柏树的上部有损坏和颜色修补的痕迹。

由此可见,画作的学术和鉴定工作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只有通过严谨的研究,才能对历史做出更精确的还原。

英国国家美术馆鉴定报告提供对比参照,双重验证

英国国家美术馆的鉴定报告非常翔实,从侧面证明了大都会的画作确实是真迹而且是写生版。而他们自己的那幅作品底层有素描痕迹,说明这幅画是凡·高在室内对写生画作的复制品。

在笔触上,复制版的油画在中景部分对比写生版有所简化。在室内复制的时候,凡·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考虑把画面的笔触变得更有装饰性,也就是说,更具有凡·高个人的绘画语言风格。

国家美术馆对自家馆藏的复制版做了清理工作。凡·高的厚重笔触导致积灰处理需要非常精细,不然会破坏形成肌理的色块。因此国家美术馆使用了带有百分之一油酸钾的去电离子水,用极为细小的毛笔慢慢局部除垢。

当表面尘垢清除得差不多以后,美术馆分别通过电子显微镜、X射线和红外线对作品的材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果发现凡·高比较倾向于使用锌白,而不是铅白。凡·高知道锌白颜料挥发性效果比铅白差,但在色变方面比铅白更持久。他还使用了铬黄、祖母绿和铬绿,用来绘制深绿色。因为凡·高作画的速度很快,因此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层混杂的现象。同样,复制版油画也有卷折而导致的色层断裂的痕迹(图5、图6、图7、图8)。

图5(左):《麦田里的柏树》(写生版)X射线扫描图6(右):《麦田里的柏树》(写生版)山丘部分蓝色局部笔触

图5(左):《麦田里的柏树》(写生版)X射线扫描

图6(右):《麦田里的柏树》(写生版)山丘部分蓝色局部笔触

图7(左):《麦田里的柏树》(写生版)前景右部局部图8(右):《麦田里的柏树》(写生版)前景左侧颜色粘连局部

图7(左):《麦田里的柏树》(写生版)前景右部局部

图8(右):《麦田里的柏树》(写生版)前景左侧颜色粘连局部

根据国家美术馆的报告,如果大都会的那幅作品在用色习惯上有一致性的话,也可以有力回击格鲁姆德维格的质疑。

柏树是凡·高自杀前创作高峰期的一个重要图式。凡·高曾写信给提奥,认为柏树就像埃及的方尖碑,非常具有当地的地方特色。在夏天,柏树是整个麦田里最为黑暗的部分。因此,有学者把柏树作为与向日葵相反的两个凡·高画作中最重要的图式之一。向日葵象征着光明和生命,而柏树象征着黑暗和死亡。

真相大白:质疑者是为自己新书上市炒作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面对质疑所采取的态度是非常开明的,通过与其他公众博物馆的长期研究与合作,把自己掌握的证据都详细地公开在了官网上。这几家博物馆所出具的科学检测报告可信度较高,而机构里的艺术史家所做出的分析也非常中肯。

相比之下,格鲁姆德维格的质疑流于表面,更多地使用了所谓“大师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没有卷折痕迹”和“这幅9500万美元的画是假的”这样的语言,看上去非常像是想要引发话题的标题党。

事实上,格鲁姆德维格本是一名基建工程经理,他花了3年时间来研究调查凡·高的生平和画作,写了一本《分解凡·高》(Breaking Van Gogh)。这本书出版于2016年10月,这明显是为销售专著而炒作造势。而且这本书的副标题直接就是:大都会的 9500万美元的凡·高作品是赝品。当然,作者勇于质疑和执着调查研究的精神是值得尊重的。

凡·高赝品丑闻自艺术家被捧为大师以来屡见不鲜,学术界对于凡·高作品全集的筛选也充满争议。他生前不名一文,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其画作价格已经达到非常可观的程度。伪造凡·高作品既有巨大的商业利益为推动力,又有许多条件为造假提供便利。

广受大众追捧的凡·高

广受大众追捧的凡·高

凡·高生前就会复制很多自己的作品当作礼物寄送给亲朋好友。因为凡·高没有什么收入来源,靠亲朋好友接济,因此他时常馈赠画作来表示谢意。而且凡·高的书信被全面出版,很多假造者可以通过这部分详细资料找到漏洞,针对某些作品伪造画作。

业界对于这些博物馆藏的凡·高作品真伪也争论不休,能够形成共识的一点就是:如果流传能够清楚地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以前,那么就可以判断画作的真实性。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的科技保护部门的逐步完善、博物馆之间互动研究的日益紧密,凡·高作品鉴定的能力也相应地提高了。

《麦田里的柏树》的真伪争议也说明了,博物馆随时在接受公众的监督,以保证其收藏和文化传播的公信力。

神奇知识增加了,如何科学证明一副9500万美元的名画是真迹?

本文整理自龚允之所著《挑战达·芬奇:名画悬疑案里的艺术史》,版权归作者及本书所有。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