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探寻“甲方”思维到数字复原
为了让圆明园在虚拟世界“重生”,自1999年起,她带领团队开始全面研究圆明园。首先是探寻圆明园的“甲方”也就是皇帝的审美思想,通过查阅《起居注》等文献,发现从雍正到咸丰五朝皇帝皆以圆明园为治国理政的场所,地位不亚于紫禁城,从圆明园开始建设时的总体布局就反映了帝王的治国理想。正大光明、九洲清晏、万方安和等景点均体现了雍正的政治理想。乾隆时期,圆明园建设进入巅峰。在各类景观中,最多的是反映皇帝关心稼穑的农业景观,各类木结构建筑代表了圆明园设计的最高成就,而公众熟悉的大水法等西洋楼建筑群不过才占比2%。
真实性、准确性和尽量完整是圆明园数字复原工作的首要原则。郭先生及团队注重实地勘查、测绘,关注考古发掘新成果,同时深入挖掘史料,对照样式房遗存图纸、《圆明园内工则例》《内务府奏销档》《帝王穿戴档》《起居注》《乾隆御制诗》和以《圆明园四十景》图为代表的相关书画作品等图文档案,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方针,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手法,从历史文化、山水环境、建筑艺术、园林植物、室内装饰、人物故事等各方面推断其场所空间特质。
研究过程好似侦探破案
林徽因先生曾说:“将来如果有一天我们有相当的把握写部建筑史时,那部建筑史也就可以像一部最有趣味的侦探小说。”郭先生现场分享了探寻圆明园真面目的曲折过程,确实似侦探破案。西洋楼的蓄水楼用什么动力装置来驱动喷泉一直是团队好奇的,后来在国际会议中与研究巴洛克建筑的一位意大利教授Hermann Schlimme合作,他从马普艺术史研究院的图书馆查到了设计者传教士蒋友仁给朋友的信,发现蒋友仁曾经使用的是一本水利机械书籍所载的图,这张机械图与圆明西洋楼铜版画上有扇半开的窗户露出的给水装置“中心轴”的样子相同,通过这一点线索,推测蒋友仁用的可能正是这样的水利机械。但Hermann Schlimme教授仍存有疑问,不知中国当时是否有这种图,他又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找到了传教士查阅的18世纪法文水利书籍,在那本书的图上,还有铅笔画的痕迹和备注,由此推断蒋友仁当时参考此图做了设计。从蓄水楼通往喷泉,管道如何铺设?在故宫博物院,团队找到了谐奇趣的样式房平面图,上面划有红线,曾随从梁思成先生研究《营造法式》多年的郭先生知道红线在古建图纸中表示水路,于是大家按图用探地雷达实地探测,结果发现地底下还有管道,前年考古发掘时,挖出了历经近三百年仍保存完好的铜水管。根据这些线索,团队成功数字复原了蓄水楼的动力装置。
新华社郑州3月8日电(记者桂娟、史林静)3月8日,《太平有象——汉唐乐舞展》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开展,共有100余件汉唐时期乐舞陶器展出,生动呈现汉唐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藏族歌曲一直以来都深受歌迷爱戴,尤其是一些融入藏族音乐元素的创作歌曲,如《天路》、《青藏高原》、《在那东山顶上》等歌曲,这些歌曲旋律婉转优美、高亢嘹亮,堪称雪域高原的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