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四川:擦亮“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金字招牌

四川:擦亮“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金字招牌
2021-04-01 10:29:54 中国文化报

一曲丹棱唢呐,奏响美丽乡村。2021年2月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主办的2021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举行。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全国14个示范展示点之一,当天的丹棱以“唢呐吹出齐乐年”的热闹氛围亮相央视舞台,不仅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捧,也赢得了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各级媒体的关注和点赞。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绵竹的年画已成为当地特色文化符号。左右图为《吉庆有余》,胡光葵作。

2021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丹棱县举办。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崇州市道明镇依托竹艺村的资源禀赋,结合当代建筑艺术表达手法,创作出现代中式建筑“竹里”,成为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点。

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阆中古城举行的四川省2020年“千龙千狮闹新春”集中展演活动,生动诠释了群众参与民俗文化活动的热情和民间艺人的创新创造能力。

丹棱唢呐备受青睐的背后,是巴蜀大地文化藏“富”于民的最好佐证。在四川,民间文化艺术富有旺盛的生命力。截至目前,全省有57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64个“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目标下,民间文化艺术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与实践。

推动形成梯次发展格局 健全建设长效管理机制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立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优秀民间文化艺术更好融入社会、融入民众、融入生活。作为一项兼具文化发展与区域发展的系统性任务,需要统筹兼顾多种因素。

四川历史底蕴深厚、人文积淀丰厚,各地散落大量绚烂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四川利用2年时间,动员4.8万名专业人员,安排1.5亿元财政资金,在全国率先试点开展文旅资源大普查,全面摸清了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48.6万平方公里省域内的“文旅家底”,共普查出六大类文化资源305.74万处。通过分辨整理、分类建库、分析研究,深挖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文化内涵、价值内涵、时代内涵,推动形成“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提升一批的梯次发展格局。

既是文化传统,亦是“金字招牌”。虽然是基层组织自行安排建设项目,但为保障顶层设计的正确导向和创评质量,四川各级党委、政府将“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目标考核评价体系。

以“年画之乡”绵竹市为例,积极推动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德阳市绵竹年画保护条例》;“唢呐之乡”丹棱则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我县民间唢呐艺术的实施意见》;“火龙之乡”黄龙溪镇投资9500万元修建龙狮文化演艺中心和训练基地,组建37人全职火龙表演队伍……各地建设保护积极性高涨。四川在总结基层鲜活经验、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出台了《“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和管理办法》,推动健全“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管理长效机制。

“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篼”,在成都崇州道明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竹艺村”。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依竹而居,削竹为器,其盛产的道明竹编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承载着“竹艺村”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和其乐融融。

“竹艺村”不是一个传统行政村落,而是因其产业基础和文化底蕴得名。坚持“文化浸润乡村”的发展思路,崇州实践诠释了“小竹子大发展”这篇文章。近年来,为重现陆游笔下《太平时》的意境,崇州依托“竹艺村”的资源禀赋,结合当代建筑艺术表达手法,将国际、现代的美学元素融入其中,创作出现代中式建筑“竹里”。如今,这个融合当地传统竹编工艺的建筑已经成了游人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并先后受邀参加了芝加哥建筑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

艺术点亮乡村。“竹艺村”是崇州市利用特色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打造旅游目的地的一个缩影。以“竹里”为起点,“竹艺村”充分利用川西人文文化、竹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创意,与美丽新村建设有机融合,改造升级原有民居,提升基础设施品质,形成了“以竹艺为底、以文化为核、文化吸附积聚、多业态融合”的文化产业生态圈。目前,当地已引入百艺工坊、来去酒馆、青年旅舍、国际艺术工作营、见外美术馆等新兴业态,引进了当代艺术家刘伟福、“竹里”设计师袁烽、中国著名青年诗人马嘶等新村民,以及中央美术学院、“文化管家”团队等高校和社会组织。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竹艺村游客接待量为112.4万人次,同比增长59.4%;旅游总收入15.41亿元,同比增长53.8%。一个传统的川西乡村,正通过“产业带动、文化互动”,增进新老村民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艺术家、文化创客等新村民的文化带动和风尚引领作用,逐步改变农村居民精神风貌和生活习惯,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滋养美丽乡村。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自1987年同步开展了“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命名,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加强基层特色文化建设、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促进作用。统计显示,2011年以来,四川全省累计创建57个国家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64个“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有机融入公共文化服务 将“遥控器”交到人民群众手中

三年一届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是文化和旅游部为推动民间文艺事业发展而设立的全国性群众文化品牌。2018年,修订后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和管理办法》印发,进一步突出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和坚持“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两大主题。这让“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四川成为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民心工程。

龙狮腾跃,洋溢着浓浓的年味……2020年1月17日,四川省“千龙千狮闹新春”群众文化活动集中展演在阆中举行。全省几十个龙狮“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66支龙狮队伍、699名舞龙舞狮艺人及300余名民间文艺表演人员同场献艺,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千龙千狮闹新春”的浩大声势。

当天的活动中,既有男子舞龙队,更有巾帼显身手;既有300年来不断传承创新的向家班狮舞,又有来自社区的女子舞龙志愿队;既有熠熠生辉的金龙火龙、潇洒灵动的草龙竹龙,又有多次进京展演的彩龙表演……十八般武艺悉数亮相,风格迥异且个个精彩,为2020年四川全省春节群众文化活动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高潮。

舞龙舞狮是四川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有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平安之意。近年来,随着四川不断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布局,群众参与热情的高涨和民间艺人的创新创造,让舞龙舞狮这一传统民俗不断增添新的活力。

不仅如此,四川每年举办的“百舟竞渡迎端午”“万人赏月送中秋”等重大群众文化活动,在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值得一提的是,阆中市、会理县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汲取养分、获取灵感,创作的《我的弦》《亮花鞋》荣获了全国群星奖。

在四川,早已经把基层文化建设的“遥控器”真正交到了人民群众手中,用好用活最鲜活的乡土文化教材展示人民群众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精气神,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参与文化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助力特色品牌建设 民间文化艺术群星闪耀

推动艺术普及,让民间文化艺术在大型品牌活动中不缺位。作为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性重大群众文化节庆活动,“2020年四川省乡村艺术节”首次举办了“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体验地推介暨乡村文旅能人技艺展示。

其中,“乡村集市”围绕“艺术乡村·美好生活”主题,从全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遴选了包括刺绣、竹艺、曲艺、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项目45个,以市集形式进行展演、展示、展销,展览观众接待量达到3.5万人次。“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展示专场”则组织了来自成都市、广安市、攀枝花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文化和旅游能人同台献艺,用艺术手段表现民间技艺,反映乡村新貌,展示脱贫攻坚成就。统计显示,现场演出观众接待量达到2万人次。此外,乡村艺术节还以皮影、刺绣、竹艺、年画、剪纸为题材,设计制作了4个艺术装置,永久保留在活动现场,成为网红打卡点。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四川,民间文化艺术不仅是大型品牌活动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各地政府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的有效抓手。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羌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90%以上的茂县近年来将“瓦尔俄足”作为全县重大文化品牌打造。每年五月初三到初五,当地群众以中国古羌城羌文化广场水景观、彩虹云梯为天然舞台,利用羌文化广场、水景观、羌王官寨、歌仙坪、仙龙坪等景点活态展演敲羊皮鼓、吹羌笛、唱羌歌、跳萨朗舞等羌民族民俗文艺。节庆活动让各民族同胞共同享受节日欢乐、体验节日文化和增进民族情感的同时,也带动了“羌年”“转山会”等涵盖了文化体验、体育运动、自然生态、康体养生等多个板块的文化品牌,成为茂县一张张亮丽的文化旅游名片。

“中国书法之乡”蓬溪县将“知名文旅县”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今,在蓬溪境内,书法森林公园、书法主题公园、书法牌匾牌坊、书法长河、书法大道等文化项目,让蓬溪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中国书法城”,也让蓬溪书法成为外界认知蓬溪的桥梁和纽带。

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为文旅融合聚集新动能

在推进乡村文化旅游振兴中,民间文化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进一步凸显了当代“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倡导的“全民参与、活态传承、守正创新”特质,为培育文化艺术与旅游融合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增加了新模式,聚集了新动能。

四川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分布于140个县(市、区)、171个乡镇(街道),更多地集中在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革命老区。为此,四川深入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文化+工艺”等路径,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根植于民间的劳动智慧如岩缝中的春草,一逢暖春就生机勃勃。通过艺术赋能,北川县将羌绣元素运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开发出了羌绣服饰、羌绣工艺品、羌绣礼品、羌绣家居等系列。近几年,北川羌绣产业年产值在2800万元左右,每年创造利润500余万元,实现税收20余万元;“麻柳刺绣之乡”广元市朝天区针对分散经营难以跻身市场的情况,成立了麻柳刺绣协会,在12位带头人的带领下发展产业,带动了20余户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脱贫奔小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响当当的牌子,变成了群众口袋里亮闪闪的“票子”。

发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资源优势,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在四川也有了相应的探索。随着德阳市绵竹“年画村”的打造,绵竹年画不再仅仅是过年时“上门上墙”的代表,更成为独具川西特色的民俗文化符号,成为特色商品,走进了千家万户。如今,“年画村”年销售额已经达到3000余万元,直接或间接从事年画创作的人员达1500余人,并涌现出以四汇斋、三彩画坊、南华宫、轩辕年画等为代表的多家年画作坊,成为当地区域范围内的最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代表。

目前,四川全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有5个乡镇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8个县(市、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天府旅游名县”,并获得了2.4亿元的资金奖励。在省委、省政府“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目标下,四川正在制定规划“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相关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发挥民间文化艺术旺盛的生命力,高标准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样板。

(责任编辑:刘凌羽)
关键词:

相关报道:

     

    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25-01-16 09:41:03京剧艺术

    理想的都城,秩序的杰作

    25-01-13 10:30:03北京中轴线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