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创作的《图像中国建筑史》中的一幅图《中国建筑之“ORDER”》,就通过与西方建筑的对比,巧妙地展现了《营造法式》中“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的法则。
“材”,指的是标准木材。据王南介绍,在西方古建筑法式当中,以柱子的直径作为整个建筑设计的基本模数:一座神庙的重要设计尺寸往往是柱径的整数倍或者分数。梁思成发现,中国古建筑也存在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中国是拿“标准木材”的断面作为整个建筑设计的尺寸标准。
后来,梁思成与助手们完成了《营造法式》注释工作的大部分内容,也因此成为中国建筑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展馆中展出的梁思成《宋<营造法式>注释序(未定稿)》即是他苦心孤诣终破译“天书”的有力证明。
“古今兼顾,新旧两利”
在现今的城市规划建设、古建筑遗产保护领域,梁思成的思想仍在熠熠生辉。
早在1949年,梁思成就曾提出,将北平古城整体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王南说,这是当时世界上非常超前的思路。
这一思路多次出现于梁思成规划北京城市建设的相关文件中。
展品梁思成、陈占祥《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史称梁陈方案),将时空拉回那一段商议如何建设新中国首都的岁月。
梁陈方案的核心思想是“古今兼顾,新旧两利”,它认为应将原有的老城保护起来,再造一个拥有多中心功能区的现代新城。而苏联专家的方案则认为,在新中国经济基础尚不充分的情况下,新建城区耗费资源,应在原有的北京城基础上继续建设,形成中心化的城市。
1953年,梁陈方案和苏联专家的方案没有达成一致,梁陈方案未被采纳。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古城墙、城门、牌楼的拆除,令梁思成心痛不已,“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