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州的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一楼展厅,展出的三具经过复原装架,沉睡了100万年重新“站立”起来的巨兽完整骨架。它们产自新生代第四纪,由一具成年东方剑齿象化石和两具幼年东方剑齿象化石组成。凝神静听,似乎还能听到它们张开的下颚里,从100万年前穿透时空而来的低吼。
这三具巨兽的发现,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三头东方剑齿象,为何命丧同一地方?
站立起来的剑齿象化石。熊刚摄
盐井沟潜伏“陆地王者”
万州区新田镇境内的盐井沟,曾经是各种动物栖息的美好家园和新物种产生的摇篮,同时也是古老物种谢幕的舞台。
远古时代,这儿温暖潮湿,植被葱郁,沟谷遍布,河流纵横,丛林茂盛,包括东方剑齿象在内的大熊猫、巨貘、鬣狗、中国犀、水鹿等众多古生物,在此定居繁衍。它们共同构成了盐井沟100多万年前的“动物世界”。其中,成年东方剑齿象因体形庞大,每天进食量可达1吨,被称为当时的“陆地王者”。随着100万年间沧海桑田的变迁,地球上陆续发生了5次著名的生物灭绝事件,包括东方剑齿象在内的动物的生物痕迹被割裂得支离破碎,逐渐灭绝,只剩化石隐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下。
“陆地王者”化石。熊刚摄
中药“龙骨”震惊世界
中药“龙骨”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曾被李时珍写进《本草纲目》。早在19世纪末,万州盐井沟盛产的“龙骨”就远近驰名。据重庆海关有关报告记载,“每年不下万担,成为当地操之有素的职业和收入颇大的富源”。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初一,一封2730字的奏疏经通政司到达御前,嘉靖皇帝阅后大怒。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论治安疏》,作者是海瑞。疏中指责嘉靖一意玄修、侈兴土木、不视朝、名爵滥、薄于父子、戮辱臣下等问题,最后一句“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更是直接封神。
在古代,花朝节曾盛极一时,与元宵节、中秋节齐名,合称“月半节”,是当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花朝节的产生是源于对“花神”崇拜,与我国古老的农耕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会在花朝节期间祭祀花神、赏春游园、祈求风调雨顺。最早“花朝”一词并没有节日之意,而是与“月夕”并举,形成“花朝月夕”,是良辰美景的意思。
春分之后,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意味着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春天正式到来。相较于寒冷肃杀、万物闭藏的冬季,春天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往往更青睐春天,很多重要的事,都安排在春天里。
最近,有关黑芝麻生发的广告又撩拨了一些人的心弦。实际上,老一辈早已口口相传着同样的信息:“多吃点黑芝麻,生发!”于是乎,什么黑芝麻丸、黑芝麻糊,尽情地吃吧。
故宫怪画《蜂虎》是清朝乾隆年间画家华嵒所创作的一幅画作。这幅画的主题是一只头像马蜂的老虎,形象十分奇特,给人一种非常震撼的视觉效果。
古人管扎耳洞叫“穿耳”。穿耳戴耳饰的习俗起源甚早,早在夏代乃至更早之前的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戴耳饰了。起初,男女都扎耳洞。周代往后,穿耳的人大都是女子。
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又到一年踏青春游时。古代的文人雅士或骑行、或徒步,畅游青山绿水,亲近大自然。唐代诗人韦庄有诗曰:“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古代名著,里面描写的各种兵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赵云的青冈剑,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吕布的方天戟等。但在真实的三国中,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兵器真的存在吗?
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通过字典或是词典查一查它的拼音,我们就知道该怎么读了。那么古代没有汉语拼音,遇到不认识的字有什么方法呢?
唐人柳诞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身为负责大都市洛阳治安的官员,竟然会因为穿衣问题而招来一顿毒打。成书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的《通典》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在唐高宗年间的某一天夜里,负责城市治安的洛阳尉柳诞上街巡逻,这本是职责所在,没想到柳诞却被自己的部属拦住去路。唐代宵禁制度严格,无论城市多繁华,黄昏之后皆会陷入一片死寂,街上只有巡逻的衙役。这帮衙役将柳诞当成了违反宵禁的街溜子,抓住后二话不说,直接暴力执法,将柳诞一顿痛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