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点资讯最近发布的《国学青年大数据报告》,显示出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的青年越来越有吸引力。那么,传统的经典作品如何在未来吸引更多的青年群体?
对于这一话题,李兵教授从陪自己儿子读诗的经历,讲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作用很重要,其实方法很简单,你想让孩子做到,家长先做到。家长背诗过几天就忘记了,但是孩子就扎根了”。学习传统经典不能拘泥于历史,更要接触现实、面向未来,关于在中学时期“考高分”与“学国学”的关系,李兵也认为二者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即使孔子再生,也不免科举。王阳明说举业与德业两者并举,不一定说为了考高分就把那个丢掉了,而王阳明也说不能为了举业放弃德业,国学一定要跟高考相结合。如果对立起来,国学无法进校园。”
有着多年中学教学经验的陶妙如曾在高三学生课堂讲授“易经”,趣解六十四卦,她认为这种常人眼里的“胆大妄为”并不影响教学质量,“考试是为了获得高分,但高分的来历就是高阶思维。学习不是做那点分,而是将这个学问掌握在心中。”
武建谋校长结合自己教学的经历,谈到国学应当如何进校园,古人与当代人在学习环境上的区别,并从下午两堂名师讲国学的示范课中,谈到教学该如何更加贴近自然,国学的传播不应偏重形式,而是如何与平时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应该怎么上国学,选取什么点上国学,一定要讲得非常有趣味”。他以个人经历为例,进一步说明感受:“如果是课堂灌输式,《论语》永远只是一个概念,如果在生活当中解析它,这个《论语》才有生命力,才有感染力。”虽然国学进校园只是一个开始,但武建某校长表示很有信心与耐心,“慢慢做,不着急,我们会慢慢来,国学我们也在探索,因为现在进校园也非常浅,我们慢慢去摸索,慢慢去探索,找到契合的方式,找到了方式,任何时候学国学都不晚。”
怎样跟学生谈国学?多年前曾在北京四中授课十余年《论语》的朱翔非认为,专业课程之余,学生听这些课不仅是娱乐,那怎样把儒家的通史讲给学生呢?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跟学生说实话,说真话,要让学生明白了真正的东西应该怎么学,“中国的孩子包括家长,得有这样一番考虑,今后高考、读大学、出国,可孩子一生怎么办?”
教育学博士黄耀红从如何上好一堂国学课谈到如何让经典流向未来,应当设计好课堂,让学生更有趣地接受,并且,一定要面向未来,而不是从故纸堆里进行非常肤浅的背诵。“经典一定要有温度,不能束之高阁,如果束之高阁,那它不是流,是留,是留在图书馆里面,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呼唤。……其次,如果不谈未来,很有可能陷入利己主义。未来是一种召唤,我们不是回到昨天,也不是回到春秋战国时代,而是回到你的年代,那个年代就是你生活的故事,展开的舞台,你才能从国学中获得智慧,获得真正支撑一生、延续一生、启发一生的一种力量。”
由岳麓书院、凤凰网、敦和基金会、一点资讯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于4月21日在杭州启动,著名公益人士、企业家、书院中国基金会发起人李亚鹏受邀参加了本届国学大典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