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宫灯从造型上分许多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六方宫灯。直到现在,这个造型都经久不衰,相当华贵。除了典型的六方宫灯,北京宫灯还衍生出单层宫灯、双层宫灯、四方宫灯、五方宫灯、圆珠灯、盆灯、壁灯、吸顶灯、子母灯等。此外,宫灯艺人们还根据基本造型,创造出花篮、荷花、孔雀等宫灯样式。虽然造型各异,样式五花八门,但始终离不开北京宫灯的基本要素。即无论如何变化,一眼望去,它就是宫廷里的灯。
而谈到北京宫灯,不得不提的则是创办于清嘉庆年间,位于前门外廊房头条,自产自销灯画扇的老字号商店——文盛斋。如今,文盛斋灯彩已驰名京华,品种不仅有宫灯,还有纱灯、花灯、壁灯、会灯、年灯、玩具灯等,并经营苏杭雅扇、手绘壁画等业务。
文盛斋创始人韩子兴先生曾经配了腰牌进宫为慈禧太后做过宫灯,因此,可曾想见,其制作宫灯的专业程度。文盛斋宫灯古色古香,一般用硬木作出框架,有四角和六角型等,可拆卸和折叠,在灯的每个角上都缀有丝穗,底下有根独穗,灯框架之间嵌以玻璃,玻璃内画有彩色漆画。
晚清时,文盛斋多为京城的宫廷、王府制作宫灯。文盛斋的纱灯,俗称灯笼,一般用竹木或金属作框架,糊以纱绢,涂上鱼鳞胶,使灯既透明又不透风,同时,在纱绢上绘有彩画,灯内燃有蜡烛。这种灯,晚清和民国初年,多悬挂在王府、大户门口,起显示身份和照明作用。1915年,文盛斋的灯彩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荣获两枚金牌。前门外廊房头条因灯彩店集中,被誉为“灯笼大街”。北京解放后,文盛斋和廊房头条街上的几家灯彩店经过公私合营,组成现在的北京市美术红灯厂。
你可能不知道,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的八个大红灯笼便出自文盛斋,且一直负责至今。据文盛斋的老师傅讲,开国大典的时候,制作大红灯笼还没有经验,制作完的灯笼直径是两米七,不可收缩,运输极为不便,只能将材料运到天安门城楼底下的门洞,封上大门,做完直接将灯笼抬上城楼。直到九十年代,天安门管理处寻到一家企业牵头与首钢合作,为灯笼打造了钢制可收缩骨架,才解决了这项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