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纵观古今中外,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文明史展现了极其辉煌灿烂的一页。中国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东方文明的的主体,自然我们也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目前最特殊的一种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19-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没有那么重视,也导致了很多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其他国家抢注,如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端午节”,被韩国注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或已经消逝,这是让我们非常遗憾害怕的事情。
中国非物质遗产中85%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日韩等国家相继抢注优秀的华夏文明,比如日本抢注同仁堂,韩国抢注中秋节,元宵节,七夕节也被抢注。以中国“少林功夫”为内容的商标,已被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大量抢注了,包括“少林功夫”、“少林武术”、“少林拳”、“少林全套功夫”,《西游记》、《水浒传》、《三国志》等中国古典名著,已被国外游戏公司抢注为游戏商标。
就目前看来,香文化、文房四宝、麻将、风水文化、中药、烹饪等都面临被抢注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各地、各有关方面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要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定期通报制度和公众、舆论监督机制,很有必要。
“卤”最初的形成经历了从秦惠王统治巴蜀(公元前221年)到明代的历史阶段,大约经历了千余年的时间。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率万余民工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又派人“穿广都盐井”生产出四川最早的井盐,西晋人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在追述当时饮食习俗就有“尚滋味,好辛香”及“鱼盐、茶蜜、丹椒”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已经学会使用岩盐和花椒制造卤水。
到西汉时,由于井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川人“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惯已经初步形成。西汉人左思在《蜀都赋》中就有“调夫五味”,甘甜之和,......,五肉七菜,朦厌腥臊,可以练神养血者,莫不毕际”的记载,调夫五味讲的就是卤的调味方式。“蜀都”即是其中写道的“金城石郭,兼帀中区。既丽且崇,实号成都”。当时的生产已经极大的丰富,经济也飞速发展,这也是“成都”名号的来源“蚕丛嫘祖,缫丝织锦;鱼凫杜宇,渔猎布谷。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
经过三国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铺垫,川卤在唐朝时已经迈了一大步。唐朝的迁客骚人们为了找到诗的灵感,都喜欢在写诗时饮酒。宫廷的饮酒作乐都无不与酒有缘。而饮酒又少不了上乘佳肴。这样就促进了川式卤菜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明代,人们的饮食习俗注重养身食疗。特别是明代的《饮膳正要》和《本草纲目》的问世,促进了朝野人士更加重视食疗。由于记载的药料中有些即能防病、治病、又能产生香味,达到调味的目的,所以大部分都被作为卤菜调料。
两千多年的卤文化历史,也奠定了今日卤味在所有菜肴中的地位,记录了中华名族人民两千多年来的辛劳耕作和智慧结晶,更代表了中华名族各个地域在美食上的钻研和不断地发展。
紫燕食品作为烹饪非物质文化中“卤文化”的传承者,更不希望在百年以后这样的文化会消失或被其他国家“抢走”。也势必将紫燕卤味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视为己任,延续近千年来卤文化发展至今的历史和文化,捍卫名族的荣誉。因此,将卤味文化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紫燕的使命和目标,并将该卤文化遗产传递至后代,让更多的人了解卤的历史和文化,让它成为世界的文化!
世界读书日主旨宣言说“希望散步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是贫穷还是富有,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为了培养全民阅读习惯,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