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头饰相似,耳饰也拥有漫长的历史。耳饰大约可以分为耳珰、耳玦、耳环、耳坠和耳瑱等。耳珰又是一种可以直接塞入耳孔的饰品,耳玦是一种有缺口的圆环。因为耳玦的环体比较粗重,轻巧精致的耳环逐渐成为主要的耳饰。耳环在秦汉时广为流行,六朝时一度被废,宋代穿耳之风盛行,耳环再次流行。耳坠本为少数民族男子饰物,晋代传入中原,亦为妇女所用。除了穿耳坠饰之外,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饰耳方法,即无需穿耳,只将耳饰从冠帽上垂悬至两耳旁,这种耳饰被称作“瑱”,又称“充耳”。瑱是古代皇家及贵族礼服中的装饰,瑱饰的佩戴有警戒谗言之意。
项饰的起源比头饰和耳饰更早,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就用骨管、兽牙、石珠串起来套挂在颈上。项链是串饰的发展,在串饰上加“项坠”和“搭扣”,则成为项链。清代之前,项链大多由串珠组成,清代之后才大量出现金属链条。项圈是佩挂在颈间的一种装饰环,主要用金、银、铜等材料制作。明清时期流行项圈,常以各色绸带作坠饰,男女皆可佩戴。佩戴项圈主要为了祛病辟邪,寄托父母对孩子的一片爱意。在清代,项圈大多作为少年颈项装饰,而更年幼的孩子则常佩戴“长命锁”,它的前身是“长命缕”(端午节时系于孩童手腕的五色丝线),至明代演变成儿童专用项饰。
【明】刻牡丹莲纹金钏南京市博物馆藏
古人对自己的手臂和手指也精于装饰。手镯流行之前,人们使用“瑗”作为臂饰。新石器时代的手镯多以玉石为材料,金属手镯在商周时期出现,两汉时期逐渐增多。西汉以青铜手镯居多,东汉至魏晋则盛行银质手镯。隋唐至宋,妇女佩戴手镯成风。唐宋之后,工艺高度发展,出现了金银手镯、镶玉手镯、镶宝手镯等。臂钏是一种臂饰,又名“跳脱”“条脱”,是由锤扁的金、银条盘绕而成的弹簧状套镯,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八圈、十几圈不等。根据手臂至手腕的粗细,环圈由大到小相连,两端以金银丝缠绕固定,可调节松紧。
对于手指的装饰,主要有戒指、扳指与护指。古代戒指又称“指环”“约指”“手记”等,男女都可以佩戴。新石器时代的戒指以骨、玉为主。商周出现了青铜戒指,魏晋南北朝则流行金银或镀金戒指。明清时期戒指多用金、银以及各种宝石等名贵材质。当时的男子还喜欢佩戴“扳指”于拇指上,扳指由古代的韘演变而来,是射箭时拉弓钩弦时使用的,以防弓弦勒伤手指。护指又名“指甲套”“义甲”,古时养尊处优的女子喜爱蓄甲,而长指甲容易折断,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用指甲套来保护长指甲,护指在清朝尤为流行。
【唐】花鸟纹金香囊成都博物馆藏
由于古今服饰的差异,有一类首饰在今天几乎绝迹,那就是佩饰。佩饰范围极广,常见的佩饰有腰坠、玉佩、带钩以及其他日用挂件。腰坠是古人挂在腰部的小装饰,商代以人形、动物形腰坠为主。周代之后人们多佩挂组列玉佩,而精巧别致的小坠饰依然深受喜爱。玉佩是古代常见的一种佩饰,它具有礼仪性。古人使用玉佩的目的之一在于控制行步的节奏,心态平和、步履从容,则玉佩之声缓急有度、清雅悦耳;反之玉佩节奏杂乱失和,则为失礼。带钩又称“犀比”,是古人系于腰带的挂钩。古人衣服不设衣袋,许多日用品都佩挂在腰带上,比如梳、刀、荷包、香袋、耳挖、缝纫工具、取火工具等,这些挂件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形成精致的艺术风格,兼备实用性和装饰性。
首饰的种类、造型、质地、工艺等都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变化,这些多姿多彩的首饰为我们掀开了瑰丽艺术世界的多彩一角。
(作者系苏州文物鉴定评估服务中心助理馆员,图片来源:动脉影)
今天,我们迎来了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此时,夏熟作物的籽粒逐渐饱满,但还不够成熟,故称为“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