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射礼
里约奥运会的桑巴大道,见证了韩国射箭运动员在男团、女团、女子个人和男子个人四个项目夺金的全满贯。韩国队在射箭运动方面笑傲世界,行益于射礼在韩国民间的普及。射礼源于中国,随着儒家文化的传播而传入韩国,并在此发扬光大。
射箭最初的作用是打猎和战争。最初的射手就是猎人,他们用弓箭捕杀动物维持生存。据说公元前5000年古埃及人就掌握了如何使用弓箭,许多神话人物,如阿波罗和奥德修斯,都佩戴着弓箭。在中国,射箭随着文化的发展而逐渐被赋予了礼仪的功能,成为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叫作射礼。中国古代常常举行射礼,用于体现尚武精神。
射礼一般分为四种:一是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祀;二是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是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四是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燕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
周朝成为“六艺”之一
“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孔夫子在《论语》中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因此,“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中国古代的“射艺”包含两个主要运动:射箭和弹弓,春秋时期还发明了弩。其中射箭由于在军事和狩猎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历史上更受人们重视。
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其中,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指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指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指矢发之疾,瞄时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襄尺指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指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所以在中国古代,学“六艺”的书生并不文弱,他们不但要学生多种射箭之术,还要学会驾驭马车,估计比现在的学生要强不少。当然,到后来不习“六艺”的书生,应该就属于文弱之列了。
儒家文化并不仅仅应用在科举考试或者平时读书上,儒家对“六艺”也很重视,其中尤以射礼为重。在儒家的著作《礼记·射义》篇就有明确的表述: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射礼也是春秋时期士大夫公卿为战争准备的一种仪式,因此在儒家中,射礼成为君子必须修为的功课。衍生至今,更加成为了一种儒家礼乐的仪式。时至今日,亚洲各国还保留着射礼的传统。
正如清华大学著名礼仪专家彭林所说:与古希腊同样是征战不息、崇尚武力的春秋时代,儒家在保留田猎之射形式的同时,“饰之以礼乐”(《射义》),重塑了射击竞技运动的灵魂,将它改造成为富有哲理的“弓道”,成为引导民众全面发展、社会走向和平的教化之具,这是中华文明对人类的贡献之一。儒家主张人类的和谐发展,所以在乡射礼中,不是胜利者,而是失败者要用大杯饮酒,不过饮的是罚酒,因为他们的技能没有达标,需要警示。
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朝代的变更,射礼在中国消失了,却在日韩得到传承。直到近两年,传统文化爱好者才恢复了射礼的仪式,并在北京的历代帝王庙举行过。
射礼传入日韩被发扬光大
韩国弓道源自中国的“乡射礼”,从文字内容看,很明显是出自中国的《礼记》、《论语》等古代典籍。到现在,朝鲜弓和弓术也是世界上两大传统弓道之一,另外一个是日本弓道。韩国始终能遵循这种弓道传统,至今得以保持和发扬。《弓道九戒训》和《执弓八原则》是射手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弓道九戒训指:仁爱德行,诚实谦逊,自重节操,礼仪严守,廉直果敢,习射无言,正心正己,不怨胜者,莫弯他弓。执弓八原则指:先察地形,后观风势,非丁非八,胸虚腹实,前推泰山,后握虎尾,发而不中,反求诸己。在弓道的修炼过程中,强调身心浑然一体,直至达到“无心”的境地。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竞技运动,而是兼有儒家修德养性的要求。
韩国射箭也是韩弓的一种传统,在民间也相当普及。首尔城北区有一座依山而建的贞陵公园,其中的白云亭是朝鲜历代举行乡射礼的地方,也是韩国如今弓道协会的本部。每年都会在这里举行声势浩大的射礼活动,吸引各地的人前来参加。 《礼记·射义》传入日本,成就了日本弓道。日本现代的弓道正是将《礼记·射义》和江户时代的《射法训》一道奉为国之经典。射礼在日本出现了不以杀伐为目的的“文射”。射箭从此演绎成了张弓搭箭、竞射饮酒的娱乐文化,日本的社会也从此诞生了君臣之义、长幼之分,由于日本和弓与中国弓箭的不同,使得日本弓道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运动形式。
日本后期因为弓道发展与定义,形成了不同的弓道流派,日本现存的弓道流派有:小笠原流、日置流、本多流、大和流等。现代弓道已不具备军事格斗意义,而是加入了礼仪要素,成为了一种注重身心素质双修体育系统。
当代日本的弓道,更具备了一些具备祈福性质和礼仪性质的运动,在日本的新年或者节日里,在神社举行射礼与拉弓仪式以祈求富贵平安,成为日本至今延续的礼仪活动。与中国射礼的不同之处在于日本的弓道融合了其本土的泛神论与禅宗思想,这让日本的弓道有宗教性的色彩。
明代射礼在北京重现
随着民间对传统文化回归的重视,射礼也成了传统文化爱好者“复兴”的一个重要项目。不久前一些在历代帝王庙恢复的射礼为大射礼,即天子、诸侯祭祀前举行的射祀。关于大射礼,史书上最早的记载是《通典·军礼》: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与诸儒于石渠阁讲论经义,议及大射礼与乡射礼用乐之区别。而《后汉书·明帝纪》则载,永平二年(59年),“临辟雍,初行大射礼”。清代后期,随着西学东渐和文化西化,我国的射礼一直处于中断状态。
2014年,按照明代礼制复原的大射礼在北京历代帝王庙隆重举行,此后每年举行一次。历代帝王庙是北京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其政治地位与太庙和孔庙相齐,合称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也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祭祀中华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明代皇家庙宇,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的历史见证。民国后祭祀停止。如今历代帝王庙已经修缮一新,完全根据明代旧制进行修缮,可以说是北京城内保存较好的明代园林庙宇景观,在历代帝王庙举行射礼更有恢复明代射礼的必要。
明代主要射礼仪式包括:三耦、有司、众执事排班如仪;起鼓司正,即鼓生敲击建鼓;一番射,即不和音乐的交替射箭;二番射,要求同在一耦的两个人根据音乐的节拍同时射出箭矢,未和音乐击发,即便射中、中采,也不算射中,音乐演奏雅乐《狸首》等,一字一音,一音四拍,和缓凝重。
李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