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美术 >

回望徐渭 又见青藤——纪徐渭诞辰500周年(3)

回望徐渭 又见青藤——纪徐渭诞辰500周年(3)
2021-07-28 10:15:23 中国文化报

借展自天津博物馆的《鱼蟹图卷》,由前后两段组成,一画配一诗,是徐渭画作常见的手法。前段绘螃蟹、芦草,螃蟹以浓墨画出甲壳的坚硬质地,以淡墨画出螯爪的透明质感,以细劲的墨笔挑出爪尖,堪称点睛之笔。后段描绘了一条鲤鱼翻飞于浪尖,仅绘出上扬的鱼头和鱼尾,就将鱼儿即将跃出水面的瞬间凝固笔端,几簇墨点表现出水花四溅的效果。两段绘画各自独立,却用若隐若现的水波连缀,别具匠心。

回望徐渭 又见青藤——纪徐渭诞辰500周年

墨葡萄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的《墨葡萄图轴》是徐渭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此次展览中备受关注的展品。画中一架葡萄从右侧穿出,老藤错落,叶片茂盛,果实晶莹。徐渭以草书笔法作画,运笔豪放,叶与果用淡墨加胶矾挥洒,施墨淋漓大胆。画面左上角有画家的自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将葡萄比作抛入野藤中的明珠,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坎坷痛苦的心境。

写意的省思与现代性时空表述

回望徐渭 又见青藤——纪徐渭诞辰500周年

花卉蔬蟹图

目前,学术界对徐渭的绘画研究多侧重技法、风格方面,对徐渭绘画美学思想的关注和认知仍有不足。而此次徐渭主题大展无疑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畸人青藤”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奔放、姿媚、自我的艺术风格。在领略了“畸人青藤”的书画风采以及后学诸家对其的解读后,多位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谈了他们对徐渭的研究和理解。

1962年,著名史学家徐仑在《徐文长》一书中正式使用“青藤画派”一词,这意味着“青藤画派”作为一个画派开始由隐性走向显性。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张东华从理念、造型、笔法、诗书画结合4个方面指出“青藤画派”画学思想的核心内容:1.“不学天成”“出乎己而不由于人”“本色”等,虽然这些是书法、诗文和戏曲的理论,但同样可以作为徐渭的绘画理论。2.有关造型,徐渭的“舍形悦影”,即是“青藤画派”的空间建构模式。3.笔法来源:草书(书法)入画。徐渭云:“迨草书盛行,乃始有写意画。”其呈现方式:是似与不似,追求目标是不求形似求生韵。4.诗画结合:“芭蕉伴梅花,此是王维画。”即“王维画”所传达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徐渭是从根本上完成大写意绘画变革的大家。他的绘画以水墨为主,重神韵,重笔墨情趣,把水墨大写意花鸟推向抒写内心情感的境界,开创了近代大写意的画派。“大写意尽管可以得意忘形,却很难做到得意忘我。徐渭的淋漓酣畅,可以让人感受到作者如醉似狂的状态。徐渭深悟艺术创作中多和少的妙诀,敢于以少胜多、以一当十,描绘对象概括凝练。他注重用笔的苍劲老辣与方折劲挺,挥写自如;用色吸收民间美术的敷色特点,艳而不俗;构图上,他多以简洁之图,塑花、鸟稚拙之美,他兼取文人画的放逸及宋画的细致,造就了单纯而丰富的写意画高峰。”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杨大伟认为,写意画在强调表现画家真情实感的同时,须同时强调游心于万物,整体把握客观世界生生不息的变化韵律,不受时空、体面、光色、透视等物理现象的束缚,这便是中国文化中所讲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既是有我之境,又是无我之境,两者只有统一才能成就写意画的境界,而写意画的本质支撑和内在学术理想是“写意精神”,这也是优秀画家创作的根本动力。这种敢于超越客观物象来表现人的精神,无疑是一种生命的自觉。

绘画的内涵要素始终围绕如何表现自然物的空间关系,力图再现与表述自然的空间存在。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王赞认为,徐渭作品中的禅意境界表达,采用了抽象性客观物的时间叙述。禅意的时间性概念在现代审美的活动范围中逐渐变化为跨时空的艺术呈现,因为不论是单纯的空间表达(美术、雕塑),还是单纯的时间表达(音乐、舞蹈),抽象性和经验性的逃逸与重置获得了时空观念的一致性。“我们观看徐渭画作中的藤条盘绕笔痕和竹子笔法的否定之否定的意象表现,再看西方绘画家贾克梅蒂的作品,发现那种肯定中否定、否定中肯定的涂抹具有十分相同的时间性表现。逃逸(时间)的肯定与重置(空间)的否定在看似选择的路径中寻找‘空’和‘有’的心灵寄放。一种空寂般的寥寥数笔,纯粹性的文人挥洒暗示着现代性时空的表述。”

古往今来,中国的艺者常在逆境中求生。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看来,徐渭是他们中最极端的代表,他用大写意绘画铸造了艺术的颓然之美。徐渭的颓然之美中存着一份天地无名的大志。正是这种大志,感天动地,历500年而不衰。在青藤书屋的小小院落的碧地里立有一方石柱,上刻徐渭亲书的“砥柱中流”。旁边有青藤盘转虬然,翻腾而上,堂前的楹联刻有“一池金玉如如化,满眼青黄色色真”。小圆门洞之上,是徐渭的手笔“天汉分源”。万物皆得其法,天河各得其源。如是浩瀚世界、豪达元气,方是徐渭颓然自适的归宗,也是他横亘500年的不死精神。

2021年7月25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责任编辑:梁弈文)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