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期因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口急剧增长,从高宗时期开始对户口的管理日渐松弛,由于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日益加重,户籍人口逃亡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玄宗开元年间后期,由于长期不做调查统计,“死不除名,生不入籍”,每年只是按照上年的户籍稍事增减便上报了,导致户口的管理十分混乱。
宋朝时期
宋朝时期政府对户口统计设立了“丁籍制度(丁籍专指用于征役催税的簿籍)”,只调查每户家中的壮丁,对老人、小孩和女子都是不统计的。“男夫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女口不须通勘”,可谓是历史上最具有性别歧视特质的人口普查了。宋朝对户口设立等级,根据等级缴纳税费。
明朝时期
明朝以前的人口普查都只存在文献记录中,但明朝却留有“实锤”文物,为了整顿元末战乱后的混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户贴制度,由政府发给每户户贴,要求各户详细填写人丁的数目、姓名、年龄、与户主的关系以及该户所有的产业。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官方发给徽州府(今安徽省县)祁门县江寿的户口卡
“户贴”的用纸长一尺三寸,宽一尺二寸,边缘还缀有一圈花卉装饰,方便卷轴装,登记完成后调派军队协助地方政府进行核实,对隐瞒或作假的进行严惩。户贴登记核实后再交由户部负责统一管理,各地每年上报户口增减情况以便及时更正。
1381年(洪武十四年)户贴制度被黄册制度取代,黄册把户口、田产、赋税三者合一。
详细登记有丁口、田地、房屋、牲畜、赋役等,是明代主要的户口册籍,可以说是古代内容最为宽泛的人口普查时期。
黄册每十年就重新登记一次,将十年间的变化情况都详细记录在册。
清朝时期
清嘉庆年间的户籍门牌,其上有该户户籍人口的数量、年龄、性别、职业等详细信息
国家文物局近期组织开展了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截止目前,共计完成4532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的现场调查工作,覆盖了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资料的8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