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几位朋友聊到《论语》,他们都在陪伴孩子阅读这部古籍,发现了其中独特的韵味。我因研究汉字之需,也不得不对《论语》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分享了各自的感悟,发现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对《论语》的理解都充满了个人的成长和变化。他们认为《论语》展现了一种上进而乐观的气质,这种温和且有益的精神几乎概括了《论语》的整体气质。
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谈谈《论语》中的一种精神氛围——即“苦”。令人惊讶的是,《论语》中几乎看不到“苦”这个字,这反映了大家所说的乐观精神。
甲骨文和金文中尚未发现“苦”字的确切形式,它最早出现于小篆中。这个字的结构相对简单:上部为“草”,象征味道苦涩的植物;下部为“古”,表示长期生长、姿态陈旧。《说文解字》对此有详细解释,提到苓草或大黄等苦味植物。
在远古时代,人类尚在探索食物的阶段,不时会尝试像苓草或大黄这样的植物,它们带来的苦涩感觉很不愉快,常使人面部产生嘴唇下拉、眉头皱紧的表情。有些含毒植物食用后可能危及生命,死者亲属的哭泣也带有这种表情。因此,“苦”与“哭”在音和意上有所联系。隶书和楷书中,“苦”字的形态和定义基本保持不变。
现在我们回到《论语》。书中的主旋律是乐与悦,这两个字分别出现了十余次。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及“人不知而不愠”,这些都体现了乐的精神。这“三乐”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中对宇宙人生的积极态度的体现。相比之下,印度文化被视为“苦感文化”,日本为“耻感文化”,欧洲则是“罪感文化”。佛教和基督教看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而《论语》则强调乐观和积极。
孔子幼年丧父,“少也贱”“多能鄙事”,为人放牧牛羊和治丧,一生“累累若丧家之犬”。按物质、条件来衡量,应该算是苦的。如此之人生苦旅,他在教育中对弟子却没有说一个苦字。
可见,不与孩子言苦,是一种深刻的教育智慧。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中轴线”的评价是这样写的:“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那么,怎样理解“中国理想都城”,什么是“秩序的杰作”,北京老城究竟是怎样一座何其壮美的都城呢?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