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成其物,随体诘屈”,古人们以象形为体创造出一个个动物字,这些象形字帮助人们认知鸟兽草木,加深对世界的了解。
孔圣人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对鸟兽草木之名的认知,可以让受教育者亲近自然,从中获益感发,开广胸怀,还能帮助他们因物思义,触物起情,达到人和自然的融合相通。
东汉《说文解字》收录了466个虫、鱼、鸟、兽、畜类动物名,这些鸟兽草木之名在帮助学习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中国文字的产生来自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先民俯仰天地、观视鸟兽的创造汉字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自然观察分析的过程。人们不想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顺应社会变革发展的目的,是文字诞生的主要驱动力。而同时,这一驱动力也帮助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更全面的认识鸟兽草木,掌握它们的习性,形成一门独特的与动物相关的自然科学。
这门自然科学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人们与动物为朋友,以动物为模范,寄之以情,借动物表达个人理想。统治者借动物来宣扬其皇权力量,以动物为模样要求百言安分守己。
人类和动物之间共同形成了一种“形象观照和认知启示”的独特现象。当然,这一现象并不只在中华文明中独有,国外的文化中也能找到相应的案例。
从汉字的诞生中我们看到,动物最初在人类社会中参与的重要角色是在祭祀环节,这是其自身特点形象化之后有了引申义、再由引申义具象化的功能延伸。动物与社会层面的礼仪结合在一起,是古代观察分析动物的重要途经。
中国古代的重要社会活动之一是祭祀。这是礼制的极端表现。在礼的秩序中,动物有一个被设定的、稳定的位置。它在这个位置上为中国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发挥着作用。
各类祭祀都离不开动物。他们认为动物是打通现人与先人之间的敲门砖。向先人显示诚意,表达心恭敬,都需要献出这个敲门砖。
古时天子祭社稷用一牛一羊一猪,称太牢,诸侯祭祀叫少牢,为一羊一猪。这里动物的多少是礼的秩序,也是阶层的表现。
从祭品研究可以看到,牛羊等牲畜分担着不同的角色,其中牛是古人祭祀用的最高的祭品,用作祭品的牛称为“牺牲”。
甲骨文“牛”
在祭祀的礼秩序中,优先选为纯色全体的牛,这种牛就叫“牺”,次之,体全的牛为牲,再往后就是杂色牛、或肢体不全的牛了。
祭祀中包含的秩序是礼的需要,也是巩固阶层的需要。
利用动物来加强封建统治的地位,维持等级阶级的秩序,是包括“牺牲”在内的动物们的贡献。
先人们擅长不讨论动物的生物属性,而为其定义象征意义,这是中国文化的又一特点。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
从各式各样的吉他主题活动,到推动吉他走进居民生活,再到吉他年产量占全球吉他总产量的1/7,正安县十余年来大力发展吉他文化,不断擦亮吉他名片,以吉他赋能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
在本届奥运会上,不少“00”后中国运动员让我们印象深刻。新时代的他们敢拼、自信,调皮可爱,也勇于担当。他们,正在接过奥林匹克精神的接力棒。
8月6日,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新闻发布会在乌镇举办。据悉,本届戏剧节将于10月17日至27日在乌镇举行,主题为“如磐”,取“精神如炬,信念如磐”之意。
时光在中轴线上再添新标高——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认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短片从中国文化艺术中汲取许多灵感。比如篮球篇中出现了戏曲元素,曲棍球篇借鉴了诗词、水墨画等,乒乓球篇里有打球大爷的球拍变成金箍棒、棋谱等细节。
北京中轴线纵贯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2000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7月27日,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电影,不仅是一部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推广的有力载体。今年,暑期档的中国电影用多种类型题材向优秀传统文化致敬,用光影传承赓续千年的中华文脉,也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